8735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这孩子,人家怎么逗他都没用,就是不肯叫阿姨,让我很没面子”、“今天拿了两辆小汽车,让他借一辆给领居家小胖,大家一起玩,就是不肯”……我们时常对着孩子这样抱怨,孩子却瞪着无辜的眼神茫然地望过来……
有人说:“做家长是一种职业,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父母教育孩子时往往都倾注了满满的爱。繁体的“爱”字是由“心”和“受”组成的,这说明,爱是一种心理的感受。爱,不是由给予的人说了算,而是由接受的人说了算。要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爱,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同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教育孩子首先也要变成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我们要学会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观察,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孩子看,也应该把自己当孩子看。
上周末时,我跟3岁的儿子玩了“扮演爸爸妈妈”的游戏。游戏中,儿子当妈妈,我当宝宝。一开始,我们玩得很开心。儿子让我躺在他的身边,轻轻地给我拍着背,小嘴巴里哼哼唧唧地唱着歌。我觉得舒服极了,心里得意地想:看来平时做得还不错。正当我惬意地眯起眼睛的时候,突然被儿子猛地扯了一把,他大声对我说:“XXX,你该起床了。”我还沉浸在刚才美好的气氛里没缓过神来,他一边用力扯着我,一边粗声粗气地对我喊:“快点快点,你快起来,等下我们都要迟到了。”我赶紧一咕噜爬下床,一不小心踢到了床边的小椅子。小家伙眉毛一拧,冲过来很凶对我大声吼:“看看,东西又乱放,赶紧收拾好。”我一下蒙住了,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我是这样的——在孩子的眼里这么凶,这么严厉。我在儿子的“指导”下蹲下来扮演宝宝去拿水杯,去搬小椅子。我第一次发现桌子怎么这么高,椅子怎么这么大,天花板怎么这么遥远……我平时却还唠唠叨叨嫌儿子做得不好,做得慢。原来我一直在用我的世界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我不由地反省自己。
这几天,儿子生病了。他拉着我的手从医院回来时,在小区里碰到了土豆的妈妈。当土豆妈妈得知我儿子得了重感冒,刚从医院输液回来时,说:“小孩子最怕打针输液了,上次我家土豆输液的时候大哭大叫、使劲挣扎,摁都摁不住呢!”我本想说我儿子输液时也哭了,但一想到上次的感受,一看到儿子望来的眼神,马上改口说:“我家小宝可勇敢啦,抽血的时候一点都不怕,输液的时候小手一动都不动,还和护士聊天呢!”到了家里,儿子跟我说:“我很勇敢,我不怕去医院。”我说:“是的,你虽然害怕让医生检查身体,也害怕扎针,可是你没有逃走,就是很勇敢哦。”后来,我们一起拿出了医生套组的玩具,玩看病的游戏。他扮演医生,我扮演宝宝。他拿出听诊器要给我检查,我一边站起来想要逃走,一边说:“不要不要,我不要检查身体,我怕那个东西。”他笑着把我摁回椅子上说:“不要怕,要勇敢,医生很快就会检查完。”他装模作样地检查了一番,说:“要打针,还要吃苦药。”我急忙跳起来哭丧着脸说:“不要,医生,我不要。”边说,边装着要慌慌张张要逃走的样子。他把我拉回来说:“吃了药,打了针才会好。”我装着不情愿、哭哭啼啼的样子打针,他哈哈大笑。突然,他“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妈妈,我不要打针,我不要去医院,我害怕。”我赶紧抱住了他,轻轻哄他。他用力推我说:“我不要去,不要去……”我安慰他说:“妈妈知道医生、检查和输液都让你害怕,妈妈会陪着你的,不要怕。”他慢慢平复下来了。等到再去打针的时候,他虽然还是很害怕,但还是勇敢地伸出了小手……
当我蹲下身来用心感受孩子的世界时,我终于明白了那个已经玩得斑斑驳驳的小塑料战斗机为什么孩子说是他的最爱,终于明白了那只掉了腿的机器人为什么孩子一直宝贝地收在玩具箱,终于明白了那张画了凌乱的火箭的破纸片为什么孩子一直偷偷地藏在他的枕头下……那是孩子的世界。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育。”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成人有成人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重要的是进行“心理换位”,“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处理问题时,能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和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我们不能只从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遇到的问题。要增进与孩子的接触,用与孩子平等的身份,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同龄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去认识、去处理问题。我们只有让自己向孩子靠拢,用心去理解,唤醒童心,进行“心理换位”,经常想想“假如我是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教育 。
让我们学会用孩子的心思感受世界,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教育孩子是门学问,我们一直在路上……
该家长注重自身家庭教育,与孩子积极互动,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成为朋友!学会倾听、共情,有素养、有策略、有智慧、爱与责任兼而任之,是我园智慧家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