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50号 • 张琦

74494

返回
给Ta点赞
分享

教育金句

父母的肯定与陪伴,决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教育故事

浅谈父母对孩子的“任性”教育之我见
  孩子的很多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大人们造就的,孩子的行为一定和大人特别是和自己的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有关。
  我们家宝宝到今年12月份就满四周岁了,平时很聪明,已经很有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让我这个做大人的都感觉很诧异,一个四岁不到的小孩竟然会说出平时大人们才会说的话来,觉得比我自己四五岁的时候聪明多了。后来慢慢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他是在模仿,模仿他看的电视上的动画片的人物说话,模仿大人们平时的说话方式和语气,因为小孩子他不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是因为好奇、好玩并且乐在其中。而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他开始要一样东西,就一定要,不论大人们怎么说都不行,不答应就会发脾气,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为之后,我想作为父母亲对子女都是疼爱的,以前都会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但等孩子一旦到了四五岁,我们作为父母的就应该要有意地开始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因为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制止,让其一而再的发生,发展到最后小孩长大了,就会变成一种任性,若等到他12岁之后,再想开始对他说“不”,那时候小孩子的性格早已形成,再想教育为时已晚,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了这种苗头,要越早“下手”越好,这个应该是为人父母一定要非常强调的教育观点。克制任性,六岁之前在他能够懂得说出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要开始学会对他说“不行”。
  现在很多小孩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上有父母和老人的疼爱,不舍得打不舍得骂,总觉得“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 ,久而久之就会让他养成任性的坏习惯,要什么东西比如吃水果糖,要买什么玩具,不给吃不给买就闹个没完,到后面大人实在拗不过他就会给他吃给他买,久而久之就会给小孩子脑子里一种印象,大人不给就闹,闹了大人就会给。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当小孩子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作为父母第一就要非常明确的和他说“不行”,孩子看他的要求大人不答应,一开始肯定就会哭闹,这时候首先就是要找机会单独面对他,而不是在众人面前,和他说清楚今天这事儿说不行就是不行,要让孩子清楚的看到大人的态度。一不要骂他,二不要打他,如果光靠打和骂,这么小的孩子会从小产生抗拒的逆反心理;第三不要说教,这时候他正闹脾气,和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说什么在他耳边都会成为噪音,只会变成父母越说他越闹,到最后父母的喉咙越响,也忍不住发脾气;第四父母这时候不能走开,他闹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一定要看着他闹。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拿个凳子就在他跟前一坐,明确和他说“孩子,今天这事已经和你说了,不行就是不行,如果你还要闹,那你闹吧”,就陪着坐边上。一直等他哭闹的精疲力尽,他一定很迷惑,哭了这么久,大人却没有什么反应。这时候我们就拿块毛巾和热水给他擦擦脸,给他一点爱,孩子以为你的举动是心软了,会答应他的要求了,这时候父母应该把毛巾往边上一放再说上一句“还想哭吗?还想哭那就接着再哭。”用这样的举动来和他说明,如果你的哭闹没有道理,大人是不会心疼也不会让步的,这样一两次之后,小孩子就会知道以后哭闹是没有用的了。之后等他安静下来,再好好和他说,“以后有什么事情能不能好好和爸爸妈妈说,如果你能说服我们,没准我们会考虑你的要求”。他就会和你说这次想要一辆玩具车,“那这辆玩具车和家里的玩具车有什么区别,能和我说说吗?”他就会和你说为什么想要,这样就鼓励孩子和自己多交流。这样的哭闹,不论是要买吃的,还是要买玩的,小孩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作为大人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当他提出三次,和父母交流之后可以满足他一次,做到三比一,不能每次小孩子提要求都满足他,这样他就会养成习惯,那前面所做努力就都白费了,满足他一次,是给他信心,让他知道和爸爸妈妈交流后能说服他们,那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的。
  我想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第一孩子不会因为大人说不行就无理取闹了,第二他会懂得凡事和你商量,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后面和父母的关系就好相处了。所以孩子越小管越好管,做大人的要有耐心和不要怕麻烦。这也是作为父母平时带孩子的一点心得,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以这段话作为这次分享的总结:父母亲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不在于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于父母多有文化知识,更不在于父母的工作和事业有多成功,仅仅用物质去抚养是不够的,而是在于作为父母亲为小孩子的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于为他还处在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杭州市大关苑实验幼儿园
  张骁赫家长:张琦

学校评语

社会要和谐,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发挥父爱、母爱在家庭中的作用。征文娓娓道来,看得见母爱的亲密珍贵以及无私的付出;也看得懂父爱的坚毅独立和心胸开阔。文章主题明确,内容真实,触动读者内心,也是现如今父母教育相处中的热门话题,体现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