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红
85号 • 李亚红

13737

返回
给Ta点赞
分享

教育金句

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而是德行具足后的虑心、包容、自信和格局

教育故事

传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从孩子懂事起就交给他的第一首诗。四岁起,我就慢慢的放手让孩子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假期一起去农村下地干活,给他讲那些英雄的故事,爷爷奶奶给孩子讲那个年代的穷苦,告诉孩子那个时代每天吃不饱饭,更没有现在的生活三餐有肉。让孩子知道有很多天然的“食材”(野菜,野果子等等)是可以做食物的。即使孩子成长的这个时代并没有很理解爷爷奶奶所说的贫苦,但是不可以浪费,不可以挥霍在孩子的小小的心理已经种下了种子。至今,我们家吃完饭的碗里都不会留下一粒米,这个好习惯一直跟随我至今。
 俗话说“成由勤俭破由奢”细细品品这句话在结合现在社会现象来看,勤俭节约的人和奢侈浪费的人的确是有品格上的差异化,所以又说‘俭以养德’。这些代代流传的名句总是精辟的总结,一定是通过很多实例论证过的。交给孩子这些品德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
 传给孩子第二份礼物:仁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也。
 从小,因为工作的原因,孩子跟着长辈时间比较多,老人的谦和、仁爱对孩子影响极大。从会听话起,就给孩子大量阅读三字经、百家姓、以及《论语》等,在孩子的心灵里种下仁厚的种子。教会孩子有什么问题尽可能不争不怨,包容着每一个伙伴。多帮助身边自己能帮助的人,带着善意去看待身边的事物,给自己的心留一扇窗,不让黑暗入住。所以,孩子很敬佩有这样的人格魅力的人,也一直被影响着,在影响中成长着。
 传给孩子的第三份礼物: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百善孝为先”,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要遵从孝道。躬身示范,用做爸爸妈妈的孝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例如:节假日提着礼品去外公外婆家看看,在爷爷奶奶生病卧床的时,默默守护陪伴……每年过年,都陪着老人,家里老人想做的事情尽可能和平商量解决,不对老人大呼小叫,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里慢慢成长。在生活上,用父母对长辈也是很孝顺关爱来影响孩子,这比说教、念叨有益百倍。这样,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跟着学到,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传给孩子的第四份礼物:勤
 一生之计在于勤。
 人的一生要以勤劳为根本。家里永远有一个“停”不下来的人,那就是扮演者主角的母亲身份。和大多的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都是在忙来忙去,不一样的是永远“停”不下来。在孩子作业时哦,最好忙的也是工作或者看看书、写写字、学学新的语言……不要让懒惰这个词就没有在作为母亲的身上出现过。总之,从来不可以抱怨。不把柔弱的样子、抱怨的样子、斤斤计较的样子留给孩子,多抽出时间去陪孩子做一些事情,永远都保持一股干劲满满的能量。教会孩子今日事今日毕,教会孩子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教会孩子一切借口都是懒惰的源头……这样一个勤劳的母亲的形象,总会培养了孩子优良的人格和品德,让孩子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俗话说:要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多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懂得心疼那个年代的妈妈,年代的不同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孩子明白:一直保持着勤劳的作风,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是勤劳的孩子早当家。这一,让孩子在妈妈的身上受到影响或者获得领悟,不仅仅教会孩子什么是“勤”,更有无尽的积极向上的正念和正面的能量。
 家是起点,是寄托,是归宿。
 家人是师长,是朋友,是另一个学校。
 我们常常说,在个人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与家教,而好的家风与家教可以养成一个人优秀的道德行为准则。因此,小家大国,一个小家的家风家教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文明进步,无论是时代如何的更替变迁,无论生活格局发生怎样的改变,都要以家庭风貌的培养为重心,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善尽孝,尽仁尽美。
 让孩子在仁中长;在长中勤;在勤中勉励。

学校评语

好的家长胜过十个好的老师,所以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杨李乐同学就是在这样一个重家风、素仁礼、秉勤奋、守孝梯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在学校,孩子德行端正、体能健全、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用良好的习惯感染同学,让班集体更加和谐。
 孩子是父母最真实的复制,这样一个德行兼优的孩子,成长中一定有着精彩的成事。推荐这样智慧的家长,一起分享智慧父母的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