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宝贝,说说你的想法。
《你好,忘年闺蜜》
时光转瞬,孩子已经上大班了,却不禁想到幼儿园开学前的那次家长会,宣讲园长说了很多,印象最深刻的是“幼儿园是孩子最重要的阶段”。那是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一系列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回家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妈妈,我能为我的孩子传递什么?”
我们家算是三代同堂,楠茜和我、爸爸、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常常会有人担心,我要如何在“夹缝中进行教育”。上有外公的无敌宠爱,外婆的“望孙成凤”,下有爸爸的“严父教育”,每个人好像都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那么我呢?第一次“成为妈妈”的我,决定努力成为孩子值得信赖的“朋友”——忘年闺蜜。
不违反原则问题,一切“负向”的另一面,往往都是“正能量”。外公对孩子特别宠,无条件溺爱,作为朋友的我引导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家人之间的爱不求回报,不计付出,任何时候都是港湾,所以外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楠茜会主动端茶倒水很是贴心;外婆很严厉,对孩子期待高,孩子常常习惯性的“讨好”外婆,我会引导孩子明白,大人的“期待”不是你“必须成为的压力”,但你如果认同努力后的结果,那么你可以试着自己去努力,由自己的“选择”,出发点不一样,效果不一样,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楠茜会“宠”着外婆,就像外公“宠”着她一样;爸爸很严厉,我们那个年代“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都是跟着原生家庭“模仿”的,但我会努力促成孩子和她爸爸之间“沟通”的桥梁,适当的时候也会和爸爸聊聊当我们小时候遇到的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问题,孩子有时候和爸爸沟通也能“说服”爸爸,观点经过碰撞了才会更“理解”对方。
“安全意识”从不“禁止”,而是“培养”。记得有次天热,孩子想把电风扇的插头插上,但是外公马上很着急的说“你不要碰,电是很危险的!”孩子有些失落,我带着她说:“楠茜,你可以插插座,只要你先确定4点,1、你的小手是干的;2、你拿住的是插座橡胶的部份并没有触碰到金属;3、对准插孔以后你有足够的力气推进去;4、当下解决不了并且不确认的问题,马上求助身边的大人。”确认好了这四点,我让孩子尝试节自己去插插头,孩子很开心,我顺便和她普及了如果有人“触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孩子有天然的好奇心,所以“安全意识”培养比“禁止”重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当你没有看到孩子的时候,她的好奇心会让她做哪些“危险的尝试”。
以前看到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作为家长有时候也会遇到焦虑。我们的“人生经验”巴不得全部“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快速成功。那么中间的“过程”呢?那个愿意陪她试错,引导她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一起去想“解决”办法的“朋友”是不是也很不错?
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找孩子一起“讨论”,看!大人也会遇到问题,也需要“解决”方法,大人不一定是“权威”,也可能有“犯错”的时候。有时候有一个“听话”的孩子看起来好像真的很棒,可以省心不少,但我更希望楠茜成为一个会“思考”,能传递“正能量”的孩子,她愿意分享,也不吝表达;我们可以哭泣,也可以擦干眼泪继续。漫漫人生路我们终将放手,但依然相信她可以过得很美好。
第一次见到楠茜就被她脸上灿烂的笑容,身上阳光的气质吸引。正在我思考怎么会这么有如此美好灿烂的女孩的女孩时,我看到了楠茜的妈妈——另一个阳光灿烂的大楠茜。当我看到她们两个的相处模式像两个忘年闺蜜一般,我就妄然大悟,楠茜的乐观主义都来自于她的妈妈。愿楠茜妈妈的教育故事能被更多的家长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