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群伟
88号 • 徐群伟

749

返回
给Ta点赞
分享

教育金句

放心,宝贝,我会像你一样XX(比如勇敢等)的。

教育故事

耐心,或许是“爱”最珍贵的属性
 
 很多时候,人们常说,小孩子是天使,是一张纯白无瑕的纸,如何墨染成画,是父母生命中最大的考验。
 很多时候,父母盼子成龙成凤,两岁吟诗,三岁作画,赢就要赢在起跑线上。
 我想说,很多时候,孩子心中梦想的种子,是父母无意间种下的;很多时候,孩子心中梦想的种子,也是父母无意间摧残的。
 女儿刚满4岁,在教育的路上可谓坎坷,心路漫漫。从初为人父人母,教育经验为零,到一路打怪升级,慢慢体会到“我的期许”与“她的不易”,是一首充满骂声、哭声、笑声的进行曲。而这其中,最让我们汗颜、惭愧、珍视的一种东西,叫“耐心”。
 曾经有段时间,我们喜欢给女儿“贴标签”。早上起床拖沓,我们叫她“小懒虫”;遇到难题不会做,我们叫她“小笨蛋”;害怕尝试新事物,我们叫她“胆小鬼”。有时,我们怕她不理解,甚至将这些“标签”翻译成“白话文”给她听,“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这个有什么好怕的?别的小孩子都敢,你怎么就不行?”。聪明的她也“不负期望”,爸爸早上起晚了,便成了她口中的“大懒虫”;爸爸有件事情不会做,便成了她口中的“大笨蛋”;妈妈生来怕狗,便成了她口中的“胆小鬼”。
 后来我们意识到了“标签”的副作用,渐渐地用耐心和鼓励取而代之。从完全不会漱口,到能把水含在嘴巴里不直接吞下去,这是“一种进步,做的很棒!”从完全静不下心来看书,到“看书一刻钟,玩耍一小时”,这是“一种进步,再接再厉!”从笔都拿不稳,到能画点、线、圈,这是“一种进步,干的不错!”
 或许在同龄的年纪,有人已能自己刷牙、识字阅读、绘画有神,但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不强逼强压,而是循循善诱,培养做事的兴趣,远比让她“多做一道题”、“多识一个字”来的有意义。耐心和鼓励也收获了不少惊喜,记忆犹新的是三岁半偶然参加的一次T台走秀活动。从未训练,甚至未曾看过类似的演出,仅凭模特老师的示范和上台前简单的鼓励,她完成了一次爸爸妈妈觉得至今为止最惊艳的表演——丝毫不怯场的台风,有模有样的猫步,长达两分钟的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爸爸的期许不再是“希望你越来越XXXX”,而是“要成为彼此的骄傲”。
 有个小故事,感触颇深。有一对父子A和一对父子B,在路上分别遇到了一个乞丐。父子A的对话是这样的:
 儿子:爸爸,这里有个乞丐。
 爸爸:你看吧,你不努力读书,今后就会像他一样当乞丐。
 孩子情绪低落地走开了。
 父子B的对话是这样的:
 儿子:爸爸,这里有个乞丐。
 爸爸:是的,他很穷,你要努力改变他们的生活。
 孩子感觉很自豪,自信地走开了。
 同样一个道理,我该怎么说、怎么做,孩子才会听、乐意听?在达到目的的路径中,“打骂”、“恐吓”这些捷径的成功率远高于“讲道理”,实现起来也更为轻松。但不同的处理方式下,虽然达到的结果表象上可能是一样的,但孩子的内心已走向了不同的分叉路。
 前段时间,奶奶给女儿换了个新的奶瓶,女儿看到新杯子后“爽快”拒绝,还差点把奶打翻。奶奶一下子就火大了,“干嘛不喝?不是一样的吗?!”“不喝算了,我去倒掉了!”女儿听了之后就急了,直接大哭起来。一大一小,一个灼心,一个伤心。这时爸爸过来了,抹掉了女儿的眼泪,“小若,你知道为什么要给你换奶瓶吗?”“不!我就要原来的奶瓶!”“原来的奶瓶用得太久了,里面很容易产生细菌,它们进到你肚子里,可是会干坏事的哦。”“不!我就要原来的奶瓶!”“你还记得巧虎里的细菌王国吗?它们最爱操练,最会把我们的肚子闹的不舒服。”“可是爸爸,我就想要原来的奶瓶。”……“你还记得彩虹宝宝里的细菌先生吗?他是不是把彩虹小镇弄得又脏又臭?他可能现在就住在你原来的奶瓶里哦,我们要离他远一点。”“那爸爸,这个新的奶瓶里有细菌先生吗?”“现在没有,等它快有的时候,我们就再换一个,好吗?”“好!”
 有时候,面对一个你觉得十分浅显甚至低级的道理,对她来说却可能是难以理解甚至“不可理喻”,以前的我可能会“偷懒”走捷径,现在想想其实很简单,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该讲的道理耐心讲给她听,以她爱听的方式,用她爱听的次数,哪怕五遍,哪怕十遍。
 她没法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顺,但她可能喜欢听花木兰的故事。
 她无法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持,但她可能喜欢听龟兔赛跑的故事。
 她只能死记硬背三字经到“教之道,贵以专”,但她可能喜欢听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故事。
 我希望,孩子能明白饭要自己乖乖吃完,是因为她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世界上很多比她还小的小孩子都还在挨饿,要珍惜每一颗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不是因为我吼她骂她,所以她不得不吃。
 我希望,孩子能明白要多看绘本、多听故事,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学知识、学本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我说“别的小孩子都在看,你怎么能不看呢”,所以她不得不看。
 我希望,孩子能接受拒绝给她买东西,是因为她懂得了“金钱”的概念,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而她有些时候的诉求并不合理,而不是因为我开的空头支票“这个你已经有了”、“这个下次再给你买”,所以她只能带着失望离开。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快速成长,日益进步,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爱”,这“爱”里有严格的要求,有丰厚的物质,有暖心的包容,有焦急的期盼。但是我想,耐心的陪伴,或许是“爱”最珍贵的属性。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相信孩子,静待花开。
  —徐群伟

学校评语

智慧家长站在孩子的视角,以孩子的口吻,讲述孩子的心声,通过童真的语言,传递家长耐心倾听的教育理念。教育便是不完美的大人带不完美的小孩走向完美的过程,让我们相信孩子,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