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6
最好的亲情和最好的爱情,都应该无限接近于友情。
《把爸爸变成男闺蜜》
我女儿出生于2015年11月,必须承认,直到那一刻,我还没有做好当一个父亲的准备。我在高校任教多年,学生中的口碑相当不错,还评上过市优秀教师,依照常理,该对教育特别有心得。可也许是我长期从事文学影视、算半个文艺中年,不知不觉就成了一直在跟世界撒娇的那种人,怎么看也不像能当人长辈。但从另一个角度想,自己像孩子的人,是不是能更懂孩子?
我的工作名言是“像男朋友一样当老师”,这句话虽然看着有些“居心叵测”,其实,它强调的是平等、共情,是心理和灵魂深处的代入感。所以,这句话的姐妹版,就成了“像闺蜜一样当爸爸”。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爸爸的角色,也是我正在实践中的爸爸的角色。
什么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在她童年真正给予她的呢?
我的理念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健康的身体、阳光明朗真诚的生活态度、善良与端正的人格,这是我们该为她树立和守护的“大事”。
玩她想玩的东西、交她想交的朋友、学她想学的技能甚至在不想学的时候随时给她退出的权力,这是我们该还给她的自由、该让她自己决定的“小事”。
她喜欢跳舞、喜欢绘画,我给她报了班陪她去学。她的同龄人很多都在读英语,我问过她,她说现在还不想学,那就尊重她的意愿先不学,当然,我会在日常生活里有意教她一些,用她自己都没感觉的方式。
我自己一路念到博士、从小到大都是学霸,也就特别能明白读书这件事的节奏。在她的年纪里,“感觉到学习是快乐而不是负担”、“在追逐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时自然而然地明白学习的意义”,这是压倒一切的价值、是远比技能性的摄入重要得多的事情。
她的年纪最该做的事情就是玩,当然,玩不意味着没头没脑的傻开心,好玩谁都知道,“玩好”就是能力。
不少家庭都重视带孩子外出旅行,可很多人并没明白,走马观花、发了一堆自拍之后,怎样细细地释放旅行的意义。
旅行是孩子最好的认知世界的渠道,所以,你必须把这种认知尽可能地放慢、做细。
随便举个例子,去年底我们去了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这之后的半年里,她喜欢不厌其烦地玩一个叫做“去广州”的游戏,我引导着她事无巨细地再次想起并演绎我们的旅途:从家里出发开始,到回程的航班落地。这个过程里,我们会温习很多事务性的细节,比如酒店如何办理入住、比如机场如何过安检、比如喝早茶时如何点菜,甚至是飞机在空中遇到气流颠簸时广播里会说什么,结果就是,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很多很多东西。——这是程序性的再现。
当然她还要演那些我们看见的动物,这是一个捕捉每种生物核心特征的最好机会,我借此向她普及科学常识,讲不同生命的生活习性甚至进化过程。——这是场景性的再现。
演完不过瘾,她发挥她的特长,把这一趟看到的各种动物都画了下来。——这是艺术性的再现。
画完还不过瘾,我和她用积木、乐高、雪花片在家里搭了动物园,顺便,跟她聊了动物园的管理运作、建筑设计特征和饲养员的工作。——这是空间性的再现。
最后,就是关于动植物知识的绘本阅读,作为以上所有环节的提升总结。——这是知识性的再现。旅行绝不该终止于“把景点都打卡完毕”,这五个维度的再现,才是旅行真正的完成。
很多朋友都喜欢给孩子念唐诗、甚至要求孩子试着背唐诗,我自己是学文学出身,当然也会做这个。但这么小的年纪,能从李白杜甫那里学到什么呢?
我认为,韵律与语感,远比让她囫囵吞枣地背出几首拿去唬人要有意义。
我的办法是跟她一起创作——不是要求她写诗,而是利用她喜欢念儿歌的特点,把这个与唐诗结合起来,让她感受到“念诵成节律的句子是一件多么带劲的事儿”,我们经常在上学路上对着不同的路边风景即兴编歌词,忽然有一天,我发现她明白了什么是押韵——“下雪下雪不要哭,堆个雪人胖乎乎”、“我们看到五只豹,但是全部在睡觉”、“宝宝出行,大雨就停”,这全是她的独立作品。
她贪玩,还没到能静下心来长时间阅读的阶段,我并不勉强她,但我坚持身教大于言传的原则。
我经常看到周围的父母,把孩子塞进培训班之后,在门口坐下,掏出手机,一个开始逛淘宝、一个开始打游戏,他们好像顺理成章地把一个家庭所有的学习指标,都推到了那个最该无忧无虑玩耍的人身上。
所以,在她自己画画、搭积木、做手工、看电视的时候,我一定会在她身边坐着,捧一本书静静地看,她很多次问过我为什么总在看书,我告诉她这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最有意思的事情,你以后就会知道。
因为这是我自己最切身的体会,我在外婆身边长大,外婆是老派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家闺秀、又在西方人办的教会学校里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我儿时每天苏醒后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外婆坐在床前的写字台边看书,我那时候就觉得,这个画面神圣得仿佛宗教。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自恋,她学了唱歌跳舞,喜欢在家表演,这时候我们必须放下手机和电脑,真正地拿出一个观众的状态,当然,我会更积极地配合她一些,因为她的表演总是由我来“报幕”,有了这样心照不宣的投入,这游戏就有了演出的氛围。我们眼里的胡闹,在孩子心里,也许就是她的第一个舞台。
记住,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就是她最需要爱的时候。
女儿满月那天,我给她写了一封信,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宝贝,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以后我们两个能一起争抢毛绒玩具、一起分吃冰淇淋、一起躲着你妈妈去享受垃圾食品、一起为了谁支持的球队能夺冠而终日斗嘴、一起花痴男女明星、一起去买书去看电影。
女儿上幼儿园那天,我给她写了一封信,那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前路漫长,我们都有各自的劫数要扛,好在我们都不缺乏善良,并且,都有自己的力量。
陪着她找到她的善良和力量,在她身上找回我自己的善良和力量,这就是一起成长的意义,也是“闺蜜一样的爸爸”的意义。
素养会在日常的言语行为中渗透,爸爸妈妈平等地与孩子交流,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把孩子的权力还给孩子,给孩子自由和空间。这就是这个家庭的特点,让孩子有方向有自我有力量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