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
37号 • 沈静

2675

返回
给Ta点赞
分享

教育金句

兴趣和方法是学习的双翼。前者驱动着主动学习,需要呵护和培养;后者促进着有效学习,需要引导和刻意练习。

教育故事

我在工作中见过很多高考胜出的优秀学子,进入大学后有的迅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有的则完全无法适应没有了父母管束的学习环境。仔细交谈之下就会发现,学习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为了别人而做的苦差事,绝少乐趣、甚至心生厌恶。但实际上,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各种各样不同的知识凝聚着人类几千年的智慧,为我们开启一扇扇真理的大门,让我们看见未来和无限可能。所以在女儿的教育过程中,“如何让她喜欢学习、享受学习,并成为学习的赋能者”是我们一直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由衷赞同。培养兴趣的第一个好时机应该就是初次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就采取了这种策略。作为一门外语,虽然对单词和语法的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明白,语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才被创造的,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它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在女儿零基础时,我们就让她通过在线英语平台和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口音、肤色、性格的外教进行交流。起初,我还暗自担心女儿会因为语言障碍而受挫,为此准备了好几套应对方案。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女儿在连比带划中与外教交流得非常开心,一些简单的词汇也在交流中自然理解了。原来,把语言还原到它最初产生和应用的环境中,人类的本能就会指引学习的方向。其它知识的学习不也是如此吗?现在,女儿的英语水平虽然比不上那些佼佼者,但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她喜欢英语,从来不怕开口交流,而且特别享受和外教老师聊天和互动的时光。
  比起培养兴趣,呵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更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在所有科目的学习中,女儿最“困难“的就是数学。在一、二年级时,老师在学校教授的知识,她总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完全理解,待到考试应用时,一些复杂语句的表述又让她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当女儿满怀委屈地哭诉“我讨厌数学”时,我知道必须要有所改变了。我和爸爸一起仔细分析了女儿的情况,我们认为她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没有问题,只是在抽象概念的理解上可能略晚一些,这与儿童大脑发育的快慢有关,并非孩子本身的态度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家长要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住她对数学的兴趣。我们首先调整了学习评价的预期,考试时只要求女儿在基础知识部分尽量不要丢分,而应用类的题目,做对一题就是一个“胜利”,都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其次,我会刻意选一些偏重实际应用、比较有生活趣味的应用题和女儿一起“探险”:“妈妈也不知道怎么解呢”、“你太棒了!能教我是怎么解题的吗?”。和女儿成为同学、让她做小老师,让她看到解答数学问题可以直接获得生活中的用处,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她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当然,学习仅凭兴趣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勤加练习,这才能让学习之路最终通达顺畅。比如在作文的学习过程中,最初我通过和女儿一起讨论题目的主题、挖掘背后的趣味性,然后“比赛说题”来提高她的兴趣。但不久就发现,女儿的兴趣是有了,可她往往更满足于天马行空地说故事,一到真正下笔时就会出现结构不清、口语混用、前后思路缺乏逻辑的问题。这时,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一起学习在写作前先通过思维导图来理清思路和文章的结构;我们一起阅读其它的优秀作文来取长补短;我们还会随时随地玩“成语接龙”的游戏丰富彼此的词汇积累。一段时间的坚持后,女儿写作前会自发思考文章的布局,下笔时会主动关注细节和整体的关系,也能把一些好词好句自然融入到自己的作文里。再比如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女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一直不算很好,这就妨碍了她对一些复杂问题的理解。一开始,我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讲解错题。可是无论我讲多少次,一换成女儿自己解题,她就完全没有头绪。这一度让我们非常苦恼,甚至萌生了也去上个一对一辅导班的念头。但我最终意识到,天下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的女儿,所以我决定放下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单纯从她的视角和能力去看待这个问题。我发现女儿的难点主要在于不能把题目的文字条件马上转换为数学语言,但是她的画画能力比较强,因此擅长把文字转换成图形。于是,我们一起尝试用各种画图的方法来理解题目,线段图、饼图、方块包含图……,只要能想到的图形,我们都来试一试。最后,“画图”成了女儿解题的捷径。通过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她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成效,也再一次保留住了对数学的兴趣,这是多么幸运!
  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会止步于某个特定的学习阶段。它是伴随我们每个人一辈子成长的过程。保有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激发孩子对学习和探索过程的热情,并帮助他们找到合适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将为我们的孩子日后成为一位真正有能力学习的人,一名终身学习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评语

用心是我对王仪恬妈妈最大的印象。三年的相处,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力量。作为一位医学研究者,她科学严谨,从医学的角度看待教育,用科学指导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位妈妈,她温婉大方,总是轻声细语和孩子交流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作为一名家长,她积极虚心,耐心听取老师们的建议,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她总是那般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恬恬身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应有的模样,朝气阳光,积极进取,始终洋溢着童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