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3
孩子跌倒了也许会很心疼,但让他自己爬起来,掸一掸身上的尘土,下次他就会跑得更快、更远!
作为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俨然我还是一位不够成熟的引路人,在守护孩子成长的遥远路途上,会有误解,也有争吵,更有思考相处与教育模式时,犹如长夜漫漫不见曙光的无助与彷徨。平时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构建、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而恰恰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带偏的地方:
第一,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给予孩子自我价值感。
(举例1:写毛笔字时的“不听话行为”,她对某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我们会肯定她鼓励她,适时地夸赞她,慢条斯理地用我们的耐心与温柔来肯定她的努力与执着!)
(举例2::我家弋弋很喜欢绘画,也向往去参加各种比赛。但她的实力与其他更有天赋、学习时间更久的选手相比,着实有着云泥之别。但,那又怎样?她的愿望是能够握紧手里的细小画笔描绘自己的理想世界,至于结果她并不在意,比起去在意不甚明朗的结果,我和弋弋妈妈更愿意肯定她在实现自己愿望过程中获得的喜悦与满足,肯定她绘画时认真、专注、执着神情与模样,这些让她的小小童年闪烁着努力的光芒,足矣!)
发现很多亲子关系陷入困境的家庭里,总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父母很容易就把自身的愿望和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试图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孩子,最后孩子泯灭了本初的能量,开始忍不住焦虑和怀疑,一如自己的父母。多少抑郁与不解,多少不安和求救,都是来源于父母早期设定的控制模式,由于童年时期父母没有给予很高的自我价值感,在成长过程中,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试图使用角色扮演、赢得吹捧等方式来弥补自己年少时的缺失。
我也相信父母的和善与鼓励,能够让孩子们更加认可自己,不仅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更会幻化成孩子们将来行走于泥淖间的勇气。
第二,父母与孩子要自由交谈,用心倾听。
(一种现象:就是孩子喜欢打断大人说话,把说话聊天、大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他自己身上。)
这其实,这恰恰是孩子想要受到关注,自我表现,与人交流的一种表现。
同学的趣事,老师说的话,人生小理想,甚至或许是一声微不足道的埋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对于孩子们而言,却是构成美好童年的全部色彩。
而我们的耐心聆听,适时地为孩子提出解决困惑的方案,都能够在无形之中拉近彼此的距离。那些在聆听时,缄默中传达出的讯息,是一种“请相信我,我永远在你身边!”的爱意。在孩子逐渐长大的日子里,我们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或许会因为代沟日益遥远,因此,学会倾听,父母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家庭教育要有规则感,同时又需要富有一定的弹性。
简单来说,就是教育严中有爱,减少家庭规则的条条框框,在规则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谅解与引导。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误区:有些家庭采取“纵容、溺爱,孩子还小嘛不懂事;有些家庭则敷衍了事,好了好了下次不要能这么做了哦;有些家庭一昧地指责与批评),父母更多的应该是思考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如何帮助孩子,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同时父母也要自律(比如:让孩子专注完成作业,自己在一旁玩手机),才能促进和睦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形成。
第四、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举例:弋弋幼儿园的时候胆子很小,如何克服。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孩子以父母为崇拜的偶像!)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当然,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从来就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够讲清楚,更不是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能透彻其真谛,它需要作为父母的我们不断去实践,去摸索,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孩子性格来调整我们陪伴、教育孩子的方式。但其亘古不变的核心,我相信依旧是耐心、尊重、陪伴和鼓励!
我所认为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大概就是能够被需要被深爱而不过度依赖,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放手让孩子逐渐独立去承担“责任”、独立去经受挫折,独立去感受尴尬与批评,跌倒了也许会很痛,我们会很心疼,但是孩子爬起来后掸一掸身上的尘土就会跑得更快、更远。
孩子是父母心中放飞的纸鸢,而亲子关系则是风筝线。这也是我陪伴女儿成长的道路上,渴望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吧。
他的女儿高弋晴,乐于助人,团结友善,班里人都喜欢她;她亦是学习的自主者,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每一次作业,每一天任务,她都用心地去完成;她也是一个生活小能手,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自己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是女儿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真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