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是立足幼儿园发展,以幼儿园存在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探索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重要途径。
2023年10月13日,高晓微名园长工作室和杨春叶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学员们相聚在观城幼托园,参加《教研主持人初阶研究——爱上教研》活动。来自深圳的新儿童研究所副所长马灵雁老师带领大家共同探讨、现场体验多样化的园本教研组织方式和策略。
01破冰行动
活动在有趣且有意义的“破冰行动”中开启,10位小伙伴组成一组,每位老师需要说出自己最“特别”的地方,让其他人能马上记住你。小组确定队名、喊出口号。在游戏中,原本陌生的学员们凝聚小组智慧和力量,发挥创造力,充分展现了各组的独特风格。
02 教研初探
“你是专业的教研管理者和组织者吗?”“影响教研成效的因素有哪些?”“园本研修组织者在教研活动的是什么角色?”“你经常在教研中应用哪些方法?”在马老师的引领下,学员们逐渐明晰了园本教研活动的价值、意义和作用,以及作为一名教研组织者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马老师强调,所有的教研方法都是为教研目的服务的,有效的教研方法,应便于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参与,应能启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并能引导教师自主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03 教研方法
在研修中,马老师向学员们介绍教研方法,如头脑风暴、案例研讨、情境演练、说课、模拟教学、辩论式研讨、问题推进式、深度汇谈、鱼缸式研讨以及世界咖啡等各种各样的专业名词映入老师们眼帘。这些活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研活动。
04教研体验
亲身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马老师以现场模拟的方式,带领学员们在实践中认识与了解“园本教研的互动形式及有效方法”。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幼儿园教研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研形式。头脑风暴是让参与者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马老师以“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应该是怎么样的”为话题,与学员们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以成人为对象,模拟现场教学实景,想象幼儿可能有的反应。马老师以中班音乐《下雨歌》(第二课时)引导学员们思考“复习歌曲如何体现教学的要求”。马老师亲身示范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有感情地熟练演唱歌曲”和“能够尝试创编歌曲”两个目标。
鱼缸式研讨
“鱼缸式研讨”指在研讨中大部分听众知识在外围观看圈子里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在活动过程中,马老师邀请6位学员围成圈状做“鱼缸”,其他学员老师们在外围认真倾听与思考。马老师以老师的一次教研方案为例,通过两个问题“对教研方案提一个问题”和“对教研方案提一个建议”引导学员们帮助老师澄清问题,找出教研真正想解决的问题。随着马老师对教研问题不断地发散和聚焦,也不断驱动着研修现场的学员们去思考,大家纷纷被卷入“鱼缸”中,在观察、倾听、交流、反思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技巧。
05 学员感悟
“我听到了,随后就忘;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马老师运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引导学员们在教研这条道路上体验教研的快乐。最后,导师高晓微园长组织学员们一起采用深度汇谈的方式,对当天的学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步晓秀:听了马灵雁老师的讲座《爱上教研:园本教研的互动形式及有效方法》,让我们在沉浸式的培训中收获满满。马老师带着我们深入了解头脑风暴、情境演练、世界咖啡、鱼缸式研讨、团体共创、问题推进、辩论式研讨等多种专业的园本教研互动形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鱼缸式研讨,坐在“鱼缸”内的老师通过提问和分享他们的建议来积极参与讨论。而在“鱼缸”外的老师们则是聆听他们研讨的同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不仅考验了老师们的教研能力,更考验了教研主持人的记忆力、引导力、以及提炼关键词等专业素养能力。当然在“鱼缸式”研讨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掘教师对问题的多种思考,以及使思考的空间变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教研活动中,每一位老师既是倾听者、提问者又是回答者,只有老师们共同卷入式的参与,在互相同频共振的过程中不断内化与输出,从而收获新的认知。
胡颖:有幸参加了马灵雁老师组织的“爱上教研——园本教研的互动形式及有效”专题培训,收获颇丰。从“研讨约定、破冰游戏”开始,马老师通过现场参与、亲身体验的互动形式,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教研的形式的丰富多样,以及主持人的重要性和无穷魅力。我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并参与了“头脑风暴、情境演练、模拟教学、鱼缸式研讨”等一系列教研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习得了如何激发教师思维、明确教研目标、不断梳理提升等多种策略。如果我们每次教研都能有目的性地聚焦问题,并深入研讨、解决问题,一定能在思维碰撞中成长得更快!
史丹丹:参加了《爱上教研》培训活动,马老师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带领我们在实践中认识与了解园本教研的互动形式。头脑风暴、情境演练、世界咖啡、鱼缸式研讨......各种各样的专业名词映入我的眼帘,更加明晰了园本教研活动的价值、意义和作用,感受最深的是好的教研活动以幼儿、教师为主体的,用以解决老师们真实问题的,只有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才是有意义的教研,才能让老师们获得启发。
吴晓芬:马老师别开生面的开场形式将我们很快带入其中,这场教研的主要特点就是“人人参与、人人互动”。还让大家思考:你是专业的教研管理者和组织者吗?园本研修组织者在教研活动中的多种角色是哪些?马老师通过真实精彩的案例,带领大家在互动交流、现场演练中,加深了对园本教研的互动形式及有效方法的认识,说课、头脑风暴、鱼缸式研讨、模拟教学、情境演练、问题推进式、世界咖啡……在一个个真实场景中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头脑风暴”而非以往认为的“头脑风暴”。马老师以“高质量的互动应该是怎么样的?”为例,带领大家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演练。一天的培训紧张而又充实。无论是教研组织还是日常管理工作,都应秉持教研的思路,了解到老师们的想法和需求,有计划、有跟进、有思考,高效工作,快乐工作,享受工作。
黄媛媛:有幸参加了马灵雁老师的《爱上教研》教研主持人初阶研修培训,在培训中,马老师帮我们明确了园本教研的概念、目的和意义。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帮助教师解决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于教研活动组织的方式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好的教研组织形式不仅使有趣的,更是有意义的,是为教研内容和目的服务的。同时深切的感受到作为教研组织者在专业引领能上需要提高,需要继续学习和思考园本教研的形式和内涵,提高教研质量。
汤润圣:今天在马老师培训中收获了满满的干货,马老师以“亲身体验 现场研修”的方式,带领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园本教研的互动形式及有效方法”,比如:头脑风暴、情境演练、世界咖啡、鱼缸式研讨等等,就如马老师所说,园本教研有很多的方法和形式,当思路改变,结果也随之改变。教研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教师思维、形成观点碰撞,教研帮助教师在不断解决真实问题和创新方法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形成结论。
王艳青:马老师分享的许多原本教研的形式都让人受益匪浅,其中的“鱼缸讨论法”让我印象深刻。鱼缸式讨论法是一种允许所有相关人员参与的讨论形式。,它对较大的群体特别有用,这种类型的讨论让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和观察。在鱼缸式讨论中,坐在“鱼缸”内的人通过提问和分享他们的观点来积极参与讨论,而站在外面的人则仔细聆听所提出的观点。我认为这样的方式不仅仅适用于教研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小组讨论,在观察的同时积极讨论,验证观点。马老师为了让我们能迅速领会到“鱼缸式研讨”的精髓,马上运用了一个亚运主题展开了研讨,让我们身临其境,领悟研讨的精髓,被观察者也马上就能针对观点接受大家的意见与建议。
王佳楠: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能跟着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参加马灵雁老师的教研培训,这次培训下来,干货满满,从来没有想到原来教研有那么多的形式。在马老师分享教研形式之前,她提到影响教研的因素有以下一些:是否具有正确的研修引领理念;是否熟悉研修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是否了解研修组织活动的运作程序;能否给予参与者正向回馈并处理问题。在众多研修方式中,头脑风暴也许是教研组织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但是是否遵循了头脑风暴的原则呢?在成员们头脑风暴中,所有人都应该遵循三不原则:不自谦,不阻拦,不批评,除此之外,还需要遵循量多、独立、平等、一一记录等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头脑风暴,让老师们的思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之后,马老师还详细介绍了鱼缸式研讨,鱼缸式研讨的原则有:让讨论聚焦在特定主体或问题上;同时促进主动倾听和反思;为提供反馈创造一个安全环境;关注演示者的反馈问题。鱼缸式研讨最重要的是主持人需要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以及逻辑能力。
迟琦:很荣幸参加以“园本教研的互动形式及有效方法”为主题的教研学习。在研修学习开始之前马老师说道: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专业主义激情,并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工作。研修园本教研活动是指:由幼儿园教研管理人员专门组织的,以幼儿教师为主体的,针对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改进教学,与提升保教质量为目的的行动研究。体验式学习首先是体验,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其次是行动,学以致用并发现新的问题,促成学习圈的新一项运动。然后是反思,对经验中的“知识碎片”进反思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条理化和拷贝。最后是理论形成概念,反思的结果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作为教研主持人在教研中应该时刻观察教师的状态、观点,并根据教师的回应状态及时调整整个教研速度。另外,马老师也举例说明了很多种教研方式,如说课、教研工作坊、头脑风暴、鱼缸式研讨、模拟教学、案例研讨、情境演练、辩论式研讨、问题推进式、世界咖啡等,教研主持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教研方式,以求为教研目的所服务。
思路改变,
结果就改变。
培训让学员们爱上学习,爱上教研!
让我们都成为最优秀的教研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