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由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主办,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承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协办的拱墅区2022年“运河之声”课程教学节“学科实践的理想样态”教学论坛暨闭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举行。本次论坛以“学科实践的理想样态”为主题,回首三年来以学历案为抓手的区内课改经验,展望在新课标背景下实践育人的新方向。
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与嘉宾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跨学科专委会主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任学宝,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院长蒋永贵,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桐庐学校校长曹宝龙,浙江教育报刊总社高级编审言宏,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余琴,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拱墅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沈旭东,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主任伍小斌,杭州市西湖区初中数学教研员傅兰英,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邵汉民,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校长助理、浙江省特级教师王乐芬。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相关领导及研究员、拱墅区中小学校长、老师及省内外结对学校等,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教学发展研究中心小学部主任王红霞老师主持。
主旨报告 智慧引领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跨学科专委会主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任学宝作了《学科实践的价值表现形式、实践路径》的主旨报告。任主任从学科实践及其价值意蕴、学科实践的表现形式和学科实践的实现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高屋建瓴地引领。任主任强调,教师们要从哲学视角、社会学视角、教育学视角、心理学视角来审视什么是实践。任主任认为,学科实践即学科知识的发明、创造与应用的实践,它是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从事探究的典型实践。学科实践是经验逻辑和知识逻辑的整合,是学科性和实践性的融合,是实践与反思的统一。学科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做中学”。谈及如何落实学科实践,任主任认为,学校需要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指导框架,细化学科实践的学习进程,注重目标、学习、评价的一致性。
圆桌论坛 思维碰撞
精彩的专家报告后,在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乐芬的主持下,专家们就“学科实践的理想样态”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围绕“如何理解学科实践”这一问题,杭州市西湖区初中数学教研员傅兰英认为学科实践就是用学科的概念、思想和工具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还原学科知识得出的过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余琴认为,学科实践不是对原有知识的排斥,而应该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学科知识,就无法进行学科实践。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主任伍小斌认为,培养“三有”时代新人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学科实践就是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邵汉民认为,学科实践是基于学科的实践,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院长蒋永贵认为,学科实践有三种特征,一是学科实践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二是学科实践按照学科的认知规律;三是学科实践指向应用与创新。
谈及“学科实践有哪些具体的操作路径和方法”,余老师以语文学科为例,她提出,要在语言的运用中学会语言的运用,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听说读写。傅老师则以数学学科为例,列举了长作业、大单元整体设计、跨学科项目等形式的实施方式。
关于“怎样用评价引领学科实践”,伍老师认为,要树立在实践中践行学科实践的评价观念;进行由知识技能转向实践素养的命题重构;加强以校为本的考试管理、实践性作业和表现性评价研究。蒋教授认为,正如游泳一定不是在岸上学会的,一定是在游泳池里学会的,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实践,40分钟的课堂如果讲授超过一半的教师一定不是学科实践者,学科实践的评价应当遵循一个中心(即学科核心素养)、两项原则(评价和实践合一、以评促学)和三项策略(以评价标准引领、多元评价;基于证据改进教学)。
典型案例 经验分享
近三年来,在拱墅区教育局的有力保障和区教育研究院的专业支撑下,区内课改试点学校以学历案为抓手,积极探索学教方式变革与课堂转型,积累不少经验。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戴秀梅老师和杭州市风华中学张俪老师共同带来了以“聚焦单元整合 深耕学历案课堂”为主题的案例报告。数学学科的学历案围绕重构、浸润、精准三个关键词展开,从知识、教学、学生三个层面呈现了拱墅区初中数学学历案四年实践的探索、研究与运用,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理性之美、逻辑之美、成长之美。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董诞黎老师和杭州市和睦小学王亚芬老师共同为大家作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学历案作业的设计探索》的案例分享。小学道德与法治团队从新课标研读与内化、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大单元学历案作业设计、主题学习评价任务设计和命题研制能力提升五个方面入手,聚焦单元学历案,促进学评一体化建设,展示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学科实践中的有趣探索和有益尝试。
在两个学科团队的案例介绍之后,由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桐庐学校校长曹宝龙进行精彩点评。曹校长认为,新的学科实践道路即具体的操作路径,需要在评价中嵌入学科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与情感的提升。他还强调,教师们要在学科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放手、容错”。
闭幕总结 展望未来
在一段2022年“运河之声”课程教学节系列活动精彩视频回顾后,由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拱墅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沈旭东致闭幕词。沈院长回顾了拱墅区两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历程,从“学校课程规划改进与完善”,到“实现课改重点项目的突破”,再到“以学历案为抓手的课堂教学变革”,拱墅教育人始终秉持专业精神与精品追求,在课改的沃土上留下了片片足迹。同时,沈院长也对拱墅区课改的未来之路进行了展望,他提出,拱墅教育将着力探讨基于未来教育观、核心素养观、理解性教学观、跨学科学习观、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攻坚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持续深化区域课程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学科实践是教育的方向,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想引路,理性走路,理解铺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拔节生长,所有的教育人应该以实干加巧干,干出一番学科实践的新境界,探索出学科实践的新样态,助力擦亮“拱·有优学”的区域名片,在“两个先行”中奋力打造全省教育最强区。
供稿: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李芯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庞茗萱
审核:区教育研究院教学发展研究中心
区教育研究院学校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