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就“统计与概率”板块开展基于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陆淑芳工作室成员聚焦《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展开研究。本次活动分为三个流程:课例展示—观点交流—导师引领。

本堂课出自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要知道1.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构成,能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正确绘制复式统计图,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统计图所蕴藏的信息。2.在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对比、描述、分析等活动中,感悟复式统计图的学习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虽是同课异构,4位任教老师都呈现了同样的优点:1.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书本给了城乡人口统计这一问题情境,4位任教老师纷纷将其换成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情境,如卢晓琪老师的“男女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陈倩倩、齐诗萍老师的“男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沈玲吉老师的“四年级1班、四年级2班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都是接近孩子生活的、有体验感的问题情境,使得孩子更有兴趣去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来;2.注重画图方法的指导。在清晰的活动要求下,在复式统计图和单式统计图的比较中,凸显 “图例”清晰、方便的特性,也强调了在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图例”的重要性;3.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学会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后,4位老师都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数学问题,帮助孩子学会通过看统计图来分析数据,并能根据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预测。

4位老师的课堂不仅展现了同样优点,也演绎出了不同的风采。

卢晓琪老师,循循善诱,一个个看似无意的问题却轻松将孩子引导到更深入的思考中。

陈倩倩老师,通过课前让孩子用喜欢的方法去统计男、女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展示了孩子的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课堂中引导他们对统计方法的比较,更注重培养的统计的意识和统计的能力。

齐诗萍老师,动态演示如何将两张条形统计图合二为一,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优势的同时,直接突破“如何整合两幅图”这一画图难点。

沈玲吉老师在学历案设计上更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每个任务后都有一个简单的自我评价,体现学历案“教—学—评”一致性的优势。

周四下午,工作室成员齐聚三楼微格教室,就《复试条形统计图》一课展开研讨活动。首先团队成员就其中一堂课展开评课以及谈谈对学历案的使用的看法;而后4位上课老师就上课本堂课的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

在激烈的观点碰撞后,陆淑芳老师充分肯定了4位上课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精彩演绎,而后就如何上好“统计与概率”这一类型课分享了教学经验与技巧:第一,明确“为什么要学”, 统计与概率是以解决真实问题为背景的学习内容,学生只有在经历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进数学学习的情感,增强数学学习的动机,也就是问题情境必须具备“真实性”。就本堂课,陆老师提出 “运动会马上就要到了,通过分析班级各项运动的达标情况,从而确定要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对我们生活是有帮助的,有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动力。第二,学会“怎么做”,如何收集整理是分析数据的基础。陆老师指出,每一个项目中数据的合并方法都一样,因此活动研究中只画其中一个项目的数据,说清方法与思路,而剩余几个项目的整合作为检测任务,既可以在保证学习任务扎实落实的情况下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第三,“怎么用”, 统计与概率是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为核心目标的信学习内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解释数据所蕴藏的信息,揭示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推断、预测事件发展未来等等,这一切都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们上课最应该去关注与引导的。陆老师对于本堂课的独到见解,给了在座老师以深刻启发。

紧接着,陆老师就如何在课堂中合理使用学历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学习目标的撰写上用学生的口吻,并且让学生一上课就知道本堂课我们要学什么;第二,关注分层,学生的差异性使得每个任务的完成度是不一样的,学习活动中可以给学弱生提供帮助,比如说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在旁边绘制一个学习锦囊,提供解题思路,再者可以给部分孩子提供方格纸,方便作图;第三,帮助孩子学会评价反思,每个任务后都进行简单的自我打分,本堂课结束后做一个简单的课堂小结,都是在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的路径。

本次工作室的教育研讨活动,既为青年数学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时也通过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专业引领等过程,加强了老师们之间的教学交流。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就是一次洗礼,工作室的老师们会加快脚下前进的步伐,以更饱满的教学研究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生活中!

撰稿:陶懿

拍摄:陈炯杰

审稿:陆淑芳、余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