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关苑一小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学校教师STEM教育理念和研究能力,学校STEM工作室成员在蔡微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第四次STEM研讨课。本次研讨课有杨牡丹老师和胡宏沛老师合作组织,分别在3月22日和29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STEM课程——玻璃球轨道。

第一次上课,杨牡丹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利用弹珠射门,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在操作中思考如何才能使弹珠进去球框。由此引导同学们联想生活中存在轨道的运动——过山车。杨老师用了一段有趣的过山车视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带领他们初步认识了过山车的轨道原理和结构,从而引入新课主题:设计轨道。之后老师让同学们尝试着画一画轨道的立体结构,说一说立体结构的特征并且利用轨道的制作原理为同学们普及了相关力学的知识。在设计之初,老师强调了小组分工的要求和设计轨道的要求,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试验的材料,让同学们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修改设计图,真正体会工程师设计的过程。每一位同学都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但是在初始阶段,同学们就遇到了不少困难,如何画立体图形,如何实行小组分工,如何设计轨道的亮点等。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对小组的作品不断进行反馈修改。

在杨老师上完课之后,胡宏沛老师利用学校的DSC平台,在平台中为学生建立了小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DSC平台发布自己的设计过程,完善小组的制作图,区别于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在DSC平台上同学们有更多展现自我和小组合作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在DSC平台上的互动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制作图的修改方案。

第二次上课,胡老师简单直接地询问同学们关于设计图有什么困惑,让每个小组说一说设计图的困惑、亮点和解决方案,同时胡老师还强调了玻璃球轨道的成功标准:合理、精致、耗材少、安全,详细介绍了玻璃球轨道的制作方式:“起点下降段”、“转角坡度段”、“收尾缓冲段”等,为同学们制作轨道指明了方向。接着,胡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解读量表,要求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制作成本,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纷纷拿起笔计算出材料成本,再根据设计图开始制作轨道。经过两个小时的制作过程,在同学们紧密地配合下,一个个形态各异,别出心裁的轨道就制作成功了,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每个小组成员的智慧。

课后,STEM课程的成员对这两次课进行了评价,充分肯定了胡老师的教学构思和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将学校的DSC平台与STEM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能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又能给与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的平台。课程的成员各抒己见,蔡校长也为这次课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比如对于学生创造制作的原动力不够时,教师应该学会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以及对于个别小组成员不配合的情况下,适时调整小组成员,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等。

首次融合DSC平台的STEM课程,借助集体的力量,赋能给每一位孩子,让教育的创新之路不再孤单,让更多有创新的教育形态在苑一涌现。

撰稿:杨牡丹

摄影:STEM成员

审核: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