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学习共成长,云端相聚献良策。9月16日和17日,杭州市小河小学与苍南沪山小学又开展了三次同步课堂教学活动。

小河小学的项晓敏老师带领304班的孩子们和沪山小学304班的孩子们一起探究《倍的认识》。课前两校的孩子们通过大屏幕热情洋溢地相互问好。全新的课堂,全新的体验,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起点,项老师课前设计了前测单,让学生画出苹果的数量是香蕉的三倍。课的开始项老师从香蕉和苹果的倍数关系入手,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一说是怎么发现苹果是香蕉的3倍的?接着对比三份前测单中学生画出的三倍关系,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的实物过渡到圆再到数最后到线段图,层层深入,引发学生思考:苹果的数量发生变化,香蕉的数量也发生变化,为什么倍数关系没变呢?两校的孩子们积极发言,合作交流,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在深入的交流讨论中沟通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倍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数量在变,但是关系没变。在创造倍的过程中,项老师指定正方形的个数让学生画出三角形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在学生表示出各种不同的倍数关系时继续引发思考:为什么正方形的个数没变,三角形的个数在变?进一步沟通了变与不变的关系。最后项老师带领孩子们找到了生活中的倍数关系,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的倍数关系,学生感受到倍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小河小学的廖跃娟老师带领301班的孩子们和沪山小学303班的孩子们一起探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孩子们认识分数的起始课,部分孩子看到过分数,也会读会写分数,但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十分模糊的。因此廖跃娟将这节课用三个大环节层次推进。,分别是:认识几分之一和分数比大小。第一板块认识二分之一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廖老师把新授部分的大头时间花在这一板块上。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孩子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一层次:说一说,从分月饼的情境入手,让孩子们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二分之一的含义。第二层次:折一折,动手操作从物体过渡到图形,进一步感悟二分之一的产生过程。第三层次:想一想,这里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折法不一样都能表示二分之一?阴影部分表示的都是二分之一为什么它们的大小不一样?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思考辨析深入理解二分之一的本质内涵。

有了第一环节的扎实铺垫,第二环节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用学具折画出了各种几分之一。廖老师通过小组合作介绍、派代表介绍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清晰几分之一的含义,并在直观演示中初步感知分数比较大小,对分数的有了新的认识。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廖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基础练习——逆向思维练习——图形转化移动三个层次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在练习安排方面也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题是数学书上的基本练习。第二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练习,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看图形写分数过渡到看分数找图形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小河小学的孙月老师带领本校501班孩子和沪山小学503班学生展示了一堂生动、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嘎达梅林》。本课通过视频欣赏、人物介绍等直观展示带领学生走进蒙古,全面生动了解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及他的动人故事。整节课以音乐审美为中心 ,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让两校学生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在一阵阵低沉富有感染力的马头琴声音中,学生情不自禁主动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整个学习过程,两校的孩子收获多多:懂得听辨、产生新感受,引发思想深处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愿望,从而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每次同步课堂教学实施之后,两校的教师都开展了简短的交流活动。上课教师就课的设计意图和上课体会进行分享,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得失以及两校师生互动情况进行探讨交流,为下一次同步课堂更有实效积累经验。

信息技术的发展,空中课同步堂的持续开展,使得异地同课得以实现,更是促使教师们能更加关注“学生立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步课堂的持续开展,缩短了两校教学空间的距离,构建了师生的友谊桥梁。在“零距离”接触和交流中不仅实现了两校的教学资源共享,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供稿:廖跃娟 项晓敏 叶贺英

 摄影:廖跃娟 李建广 项晓敏

审稿:李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