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尽,五月絮华升”。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理念,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其引领作用。5月8日下午,裴勇军运河名师工作室成员齐聚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申花校区,以“量感的培育与实践”为主题进行了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首先是观摩学习,由工作室裴勇军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节《认识面积》研讨课;第二环节是评课交流,由裴勇军老师主持,并组织听课老师互动交流;第三环节是裴勇军老师为大家作了题为《把量标刻进学生脑子里》的微报告。

课堂展示

课例展示——《认识面积》

裴老师执教《认识面积》时,首先让学生猜想:如果线段发生平移,或者围绕着线上的一个点旋转,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以此展开这节课的学习;接着运用丰富的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摸面、找面来感知面,建立面的表象;然后在真实情景中比较面的大小来感知面积;最后通过三次活动——测量面积,比一比、辨一辨,优化测量工具(标准度量单位),在层层递进的体验过程中认识面积,培育学生的面积量感。

交流研讨

评课交流

课后,裴老师就本节课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学后反思。裴老师分别从“面积”这一量感的发展需求;依据学情遴选合适的主题活动;以动手操作等体验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量、体验量、理解量。在“感悟量”的活动中发展量感;关注学生前置经验及后续发展;以及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深度培育学生的量感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说明。工作室成员之间热烈讨论并深度交流了自己听课的感受。

报告分享

微报告

活动最后,裴勇军老师为大家做了《把量标刻进学生脑子里》的微报告。裴老师从什么是量感,为什么要培养学生量感及如何培育量感引出,以一幅小学生量感形成路径示意图展开,强调测量既是学生量感形成的起点,又是检测学生量感水平的标尺。从测量的属性、测量活动的设计、测量标准的优化、测量结果的准确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量感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其中具体测量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测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对物体表象的一个积累,从而形成一个感性的经验。这样的感性经验可以支撑他对物体进行合理的估测,估测的准确与否,又会回到对这个物体的测量,进而判断他量感的水平。只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测量实践活动,在一次次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就能把量标刻进学生脑子里。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每一次教研活动,老师们都感受和体验到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工作室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学习交流的平台,也是诗意栖居的绿洲。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提升新素养,打造新课堂。期待下一次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