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和要求,探寻核心素养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实践路径,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5月23-24日,在工作室导师王存老师的带领下,王存运河名师工作室全体学员认真观摩了“2023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为探索思辨教学拔节积能蓄力。

“2023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中杭州的观点报告、课堂展示、主题评课等丰富形式为学员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辨性教学资源。工作室全体学员锁定屏幕认真倾听,积极记录,及时留下了自己的研思印记;活动结束后,每一位学员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第一时间写下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起于思,让思维走向更深处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李璟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开启读者智慧的阅读方法”,在思辨性思维的引导下开展阅读活动。在思辨性阅读环节,学生不再“人云亦云”,只信于教材、教师,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重新解读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作出明确要求,其中包含“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并思考成语、对联、谚语、绕口令等多种语言现象的特点,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从中看到,体会表达效果,体会并学习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是重点培养的关键能力。

王存老师的《金字塔》一课恰巧将思辨性阅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所读文本,还能够深入分析、判断和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思辨型读者。

在比较中凸显探究思维。散文《金字塔夕照》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种文本融合,使课文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王老师深度挖掘文本信息,以此为比较的切入点,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充分对比,发现两个文本的内容、信息、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效果的不同。王老师的板书设计也非常精巧,借用不同颜色的金字塔造型呈现,随着学生的梳理概括,并结合《课堂作业本》,罗列出两篇文章的差异,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判断,探究思维能力逐步提升。

在合作中纷呈多元思维。阅读提示出现了“两篇短文用了不同的方式写金字塔,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由此,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分组合作学习,随着学生的走动、探讨和分享,开放的课堂中,学生彰显个性,提出不同观点,由此碰撞思维火花,学生顺其自然地完善了思维阅读知识,其思辨阅读的能力得到了实效性的锻炼。

最后,从刘荣华老师、洪春幸老师的引领和点评中学习到我们要关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语言理解之间的关系”,语言要和思维相结合,回归语文课的本身,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本语言上,使学生在分析语言时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比”展思维
——观王存老师《金字塔》一课有感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蒋军福

《金字塔》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是这样的:默读下面两篇短文,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两篇短文用了不同的方式写金字塔,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这是一个统领全文的关键问题,带着这个关键问题去学习,孩子的学习任务就非常明确了。同时这篇课文是两篇短文组合起来的,十分考验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课堂上,王老师通过三次“比”的过程,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辨。

初次比较,王老师让学生观察两篇文本谈发现,通过学生的回答提炼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的特点,同时与旧知进行勾连,再次加深了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了解,学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就会有意识地在第二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关注到图表的信息。

再次比较,在梳理内容中了解金字塔的信息,王老师借助学习活动“了解金字塔”,让学生圈画印象最深的部分并把批注关键词写在词卡上,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提取信息,更需要进行信息的整合提炼,在词卡的汇报交流过程中,一次次梳理文本,发现了两篇文本的不同和共同之处。这个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深入比较,借助省编作业本中的表格支架,合作探究两篇短文在语言风格、介绍形式上的不同,有依据地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一篇短文的理由。课文安排了两篇不同体裁的文本,他们呈现的表达效果和情感呈现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冲击。王老师在第三次比较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就近和选择相同喜好文本的伙伴成组学习,通过自学+合作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孩子读文本、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碰撞思维,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去质疑,让孩子去畅所欲言,课文的重点就这样解決了。

学生在自主表达喜欢哪个文本的理由中,进一步走进文本,课堂最后王老师又联系生活实际,以“展览宣传册”进行拓展应用,推想不同文本在展览中的用途,不仅激活了思维的发展,更是让思辨走得更深更远。

在对比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刘凯悦

5月11日上午,我在线聆听了王存老师执教的《金字塔》。《金字塔》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统编教材第一次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选文出现在教材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有这样的目标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统编教材很重视学生这一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王存老师的课堂中,利用三次对比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直观对比:学会阅读方法

在上课之初,王存老师让学生初次对比,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本篇课文和之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这篇课文是由两篇课文组成,且第二篇课文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王存老师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信息,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信息,教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

二、细读对比:探究文体特征

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之后,再次默读课文,学生默读之后再次交流:你了解到金字塔的哪些信息,说一说自己喜欢哪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从学生兴趣出发,就近成组,借助省编作业本中的表格支架,合作探究两篇短文在语言风格、介绍形式上的不同,有依据地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一篇短文的理由,感受不同文体的特征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三、情境对比:提升思维能力

在最后一个学习活动中,王存老师借助生活中的博物馆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篇文本适合放在哪里并说明理由。通过上述真实的生活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助力学生的语言发展,实现语用和思辨的融合提升。

夯核心素养之基,燃课堂思辨之光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郦未央

在本次工作室专题研修中,我观摩了导师王存老师执教的《金字塔》一课。王老师的课堂扎实灵动,精彩纷呈,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开展学习活动,以“比较”策略贯穿课堂,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时时处处闪耀着“思辨”的光芒,也令我对核心素养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一、基于文本结构搭建支架,强化学习内在逻辑

课中,王老师为学生搭建了充足的思辨支架,随着学习任务的结构化推进,引导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最后回归整体的完整过程。从宏观上看,本课的教学体现了“梳理—比较—推想判断”的逻辑顺序。在具体的教学中,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两个文本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利用表格梳理文本的语言风格和介绍方式,实现在梳理中思辨;通过三次比较,初次比较发现非连续文本的特点,再次比较了解金字塔的信息,深入比较探究文本不同的表达形式和效果,实现在比较中思辨;在此基础上借助金字塔的特点,推想金字塔的建造,实现在推想判断中思辨。

二、基于学生主体设计活动,增强课堂思辨意识

在王老师的课堂中,学生在多次自学、合学之下,进行思辨性阅读,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并在思辨中发展语言,提升核心素养。王老师特别注重课堂生成,根据选择的不同,组织学生重构学习小组,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作为学习的支持者,在生生对话中适时点拨,精准引导,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基于真实情境迁移运用,深化学生思维品质

新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在本课中,王老师创设古埃及主题展览的情境,并在比较两个文本的不同表达效果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文本匹配展览不同区域的文字简介,即从表达形式和效果推想在展览中的用途,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使学生明确同一个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来介绍,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基于对新课标的解读,洪春幸老师指出要关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语言理解、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有见识的阅读者和负责任的表达者。刘荣华老师在观点报告中结合课例,具体阐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策略,即精心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问题、有效搭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支架、优化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活动和尝试探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两位专家的观点报告明晰了思辨性阅读的立场与态度、精神与习惯,同时也提出了思辨性阅读的实践路径,使我受益匪浅。

结合名师的精彩课例及专家的观点报告,我认为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与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思辨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并能运用适宜的方式评价学习。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更应努力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进一步深化对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成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思维发展的助力者,让新课标的理念真正在课堂上落地,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到批判性思维的培

杭州市永正实验学校 杨非凡

近期,工作室组织了有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专题研修活动。杭州团队围绕这一主题展示的教学思路与内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如王存老师在讲述五年级下《金字塔》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本、深入思考,通过精细巧妙地提取关键语句、对比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进一步走近文本、思考不同文本在展览中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教学设计,极具启发性建设性,让思辨性贯穿教学始终。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重要概念。“思辨”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意为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在国外的教育学理念中,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也由来已久。二者一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辨性阅读是一种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辨析并作出合理评判,这也促进了阅读主体培养批判性思维。

长久以来,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辨性阅读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得到了十足的关注。通过思辨性阅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从文本语言学习与运用出发,学生在阅读、思考、辨析的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丰富学习体验。《金字塔》一文中说到“金”这个汉字,形容为熠熠发光的珍宝、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比金子都要贵重。从一个形象的汉字联系到了物品的价值、延伸到了历史的意义。从简短的文本中感受到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这体现了思辨性阅读给学生带来的思维培养与提升。

在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性增长、科技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学习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与陈述。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认识生活、解决问题。将课文学习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阅以启智,辨以明思

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 邵博文

“思辨”一词出自《礼记》中的“学问思辨行”,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思辨性阅读”旨在将实用性课程与思辨性的阅读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具有可行性和意义的教学方法。在王存老师《金字塔》一课中思辨性一词贯穿始终,通过比较文学性和实用性文本的表达形式和效果,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提升语言能力。

梳理中思辨

王存老师执教的《金字塔》中,运用比较策略贯穿整个课堂。首先,通过初次比较,学生尝试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这种启发性的比较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思辨能力。学生们开始意识到非连续性文本与传统连续性文本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从而为后续的思辨过程奠定了基础。

接着,王老师在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金字塔的相关信息。学生们通过整理和梳理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信息,开始形成对金字塔的整体认识。这种梳理中的思辨过程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升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比较中思辨

在深入比较阶段,王老师运用课堂作业本中的表格支架,帮助学生系统地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风格和介绍形式上的不同。通过填写表格和合作探究,学生们能够有依据地表达自己对两篇短文的喜好,并且能够将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这种比较中的思辨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学生们通过比较不同短文的表达形式和效果,开始思考文本背后的意图和目的。他们能够观察和分析作者所使用的语言风格和介绍形式,并从中寻找线索和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桎梏,既强调阅读方法的教授,更注重了阅读思维方式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并采取科学的策略,通过让学生读前思考、建立多元思维模型、丰富教学资源等方式,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的优化。

慎思明辨,理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的学习思考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俞佳欣

“思辨性阅读”就是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能够让阅读者在过程中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成为一个慎思明辨、理性阅读的有见识的人。

梳理、比较、推断是“思辨性阅读”中比较常用的三种策略。比如在王老师的《金字塔》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引导学生对两个文本进行梳理,用表格式梳理两个文本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找到思维的矛盾点,然后打开思维过程、揭示事物本质。

“思辨性阅读”讲求问题中阅读,“自己的喜欢的理由”就是在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进行有理有据地表达;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逻辑性,基于内容的理解、比较的基础上,有序地分析、推断,推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共同发展。

《金字塔夕照》以描写的形式介绍金字塔,文字优美,容易让人产生画面感;《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则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语言简洁、表达严谨;两篇文章组成《金字塔》这一篇非连续性文本,文本本身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思辨性,所以根据两篇课文的异同,王老师为学生建立起一个类化的学习结构,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分析、梳理、探究一系列思维过程,从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提炼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建立自己的新发现。然后通过推想判断,从“讨论寻找喜欢的理由”、“从表达形式和在展览中的用途”、“从金字塔的特点推想怎么建造的”三个学习任务,由直觉出发而达到理性的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壮观、古老神秘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习作课中的思辨性表达实践

——观摩《我的“自画像”》有感

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 吕丹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倡导让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试图让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但是往往效果甚微,汪玥老师的《我的“自画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首先,汪老师课前让孩子们从身边的人入手,细心观察,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并让同学们猜一猜,他描述的是谁。这种设计可以让每个孩子都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意。

有了初步的引导思考后,孩子们需要思考更合适的表达方法。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展现自己想要描述的对象的外貌、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教师适时引导,可以补充合理的细节,比如肢体语言、面部特征等等,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这些技巧在日后的口头表达中也会非常有用。

除此之外,教学过程还包括一个班级交流评价。孩子们会呈现自己的作品并得到老师、同学的反馈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他们的作品。这样的合作交流可以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分享和促进友谊。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汪老师引导孩子进行反思,观察和感受同伴的表达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

总的来说,《我的“自画像”》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对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侧重于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逻辑性的能力训练,是语文横向能力的延伸。新课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指向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语文学习纵向能力的延伸。在汪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与同龄人交流和合作。令人兴奋的是,这个任务也可以作为促进大家关注自己和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在未来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学”更要学会“思”,怀揣质疑精神学出属于自己的理解,思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方是学习向更高阶发展的体现。

图/文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刘凯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