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邵珠利运河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齐聚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申花校区二楼会议室,开启了主题为“表现性评价中的量规设计与迭代”的研修活动。此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了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狄海鸣副院长及其评价研究工作室的成员为学员们就量规设计与迭代进行介绍、分享与指导。

首先,由评价研究工作室的沈丹丹老师作了《基于几何领域阶梯建构学生量感测量的设计与实施》专题分享。沈老师以“量感”培育为案例设计与实施为例介绍了量规的设计与迭代,结合工作室前期的非纸笔实施经验,沈老师以具体详实的案例让学员们对量规的设计与使用有了比较清晰的感知与理解。

接下来,狄海鸣副院长就《量规设计与迭代》这一主题作了专题介绍。狄院长首先指出社会发展呼唤教育变革,进而提出教师如何应对教育变革这一话题。狄院长认为指向素养的教育首先需要优化评价设计,他就前期研究的表现性评价的iPRT模型相关内容向学员们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量规的设计下迭代,促进了学员们的认知与理解。

活动最后,学员们就相关问题向狄院长进行了请教,狄院长非常热情与专业地与学员们进行互动,解答大家的困惑。

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一致表示收获较大,同时也萌发了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iPRT模型的想法,工作室也打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此为载体进行研究。

学员徐珍:今天听了狄院团队的《量规设计与迭代研修》的报告,让我知道了在PBL的教学活动中,表现性评价,能更好地提升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同时狄院团队所提出的iPRT模式,提升了数据解析度,让素养目标可视化。沈老师以“量感”培养为主题,结合平时操作的案例,从不同年级的具体案例中,让我看到了量规设计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同时多维度测评对学生评价的客观和全面。

今天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平时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尝试选一个合适的内容进行项目化的设计,并以量规评价的形式对学生评价,让自己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也更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

学员吴金明:在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不乏这样的案例:这个学生虽然题目做的不多,但是善于思考,并且比一些做题多的同学能更快的思考出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莫非做的越多越不会思考?也许是素养的区别,也许这些学生有比其他学生更好的素感,量感等,能更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是显然这些能力并不是从考试中获得的,也许是一种行为表现上的不同,源于更加乐于寻求本质的思维习惯。

PBL的项目学习在数学上是较少的,虽然缺少实践性的积累,但是数学的确需要这样项目化的学习。我们总是说要“学以致用”。但是一直以为数学学习的学以致用仍然主要以解决问题的举一反三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并不是很多也并不明显,但其实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应用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实不应该总是停留在一张考卷之上。项目学习与学科融合是让数学回归其作用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对于运用数学过程中的表现需要与之对应的量规。

评价的目的在于对于学生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通过评价自我检查,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学习中改进,教师通过评价结果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调整,评价是教与学的尺规,是促进的手段。但不可否认评价需要有筛选优秀人才的作用,因此需要其客观和可信。因此是否表现性评价不应该单独存在,而是应该与纸币测评相辅相成呢?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不断的尝试!

撰稿:徐珍

摄影:谢明良

2023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