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普特协同下的卫星班为载体的融合教育实践路径,同时充分发挥运河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以共同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发展,6月2日, 2022年拱墅区融合教育研讨活动暨郤玲亚运河名师工作室、廖红运河名师工作室联合研修活动以“线上+线下”形式在杭州市人民小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学生成长研究中心主办,以“普特名师手牵手 融合课堂共支持”为研讨主题,旨在通过课堂观摩、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罗芳、杭州市人民小学校长廖红、杭州市湖墅学校校长郤玲亚、两名校长所在名师工作室成员及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小学资源教师线下参加此次活动,《学前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和干预研训》项目学员及其他教师线上参与。

活动开始,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罗芳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介绍。罗老师介绍了人民小学与湖墅学校共同探索出融合教育 “卫星班”模式的发展历程,两校的深度合作推动了融合教育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罗老师还指出,孤独症学生的融合是融合教育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在浙师大特殊教育学院的助力下,推动了孤独症融合全支持课堂的实践研究,此次活动的课例就是关于孤独症学生融合支持课堂的展示,希望能为老师在孤独症学生课堂教学中带来新的启发与思考。

杭州市人民小学校长廖红老师对人民小学基于卫星班的融合教育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廖校长介绍,从2016年与湖墅联手至今,湖墅·人民卫星班已经历三个模式,目前的融合教育实施路径为“一主三翼”:以课堂导学(个训+课堂)为主,以教师交流会、个性研判会和家长座谈会为翼,实行由湖墅和人民共同管理的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学上由人民小学开展普通融合课堂,湖墅学校负责卫星班的支持课程、拓展课程和学业补救,并通过每月一次的卫星班工作研讨交流做到融合课堂与卫星班课堂的相衔接、相支持、相配合以此促进特殊儿童更好发展。尽管还有众多困难,但廖校长表示,融合教育就是让阳光沐浴每个生命,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生命最绚丽的色彩,专业的爱让我们一直努力勇敢地走下去。

湖墅学校与人民小学的两位教师,分别带来孤独症学生小组教学展示与融合教育课堂教学展示。首先是湖墅学校教师李诗涵老师带来的小组课《神奇的造纸术》。小组课由一名孤独症学生与三名普通学生组成,李老师采用大量视觉支持与多媒体资源展示了完整的造纸流程,并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造纸,通过活动方式促进孤独症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活动结束后,李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纸的用途,对接集体课堂,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强化了孤独症学生的反思与表达能力,促进小组内学生的沟通与融合。

人民小学曾思倩老师现场展示了融合教育课堂《我是一张纸》,上课过程曾老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立足班级全体学生和特需学生的学情基础上,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不忘兼顾个体;课堂上,基于学生对纸的认知往往是碎片化的现状,曾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从树到纸的全过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大胆发言,认识到了纸的无处不在与来之不易。对于特需学生,曾老师利用小组合作、分步理解等方式激发特需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大胆的表现自己。整个课堂轻松愉悦,不但使特需学生获得充分参与的机会,而且也展示了普特融合的教学特点。

课堂展示结束,两位授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说课与反思,不仅仅介绍了自己的课程内容,也说出了自己的前期准备宝贵经验与协助特殊学生进课堂的反思,表示对特殊儿童以及融合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到了很多的方法。老师们真诚而精彩的发言投射着一种智慧,一种魅力,这对于促进普特融合,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最后湖墅学校校长郤玲亚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与总结。郤老师对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创建的两个名师工作室合作的平台表达了感谢,今天的活动不仅是新拱墅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区特殊教育研讨会,也开启了“普特”名师工作室合作的先例。孤独症的发病率一直在增长,今天融合小组课与融合集体课的成功展示,为未来更多孤独症学生融入班级有了更多支撑,立体展示了对孤独症学生的支持模式。郤老师为此次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所有老师表示感谢,并指出“拱有优学”推进普特融合,人人都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离不开每一名特教老师与普教老师的努力。

此次活动让更多教师近距离观摩了融合支持性课堂教学,让普校同行对特殊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展示了普特之间强强联手的巨大优越性。区融合教育教研团队以生为本,聚焦融合课程、聚焦内涵特色,提升融合质量,“大处创新,小处落实”,为更多特殊儿童提供特色、多样、适合的融合教育。推进支持性融合,拱墅教育人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为学生未来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