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

以前读余华的《活着》,觉得怎么会有人过得这么苦、这么惨,一定是作家故意虚构的。但直到我看了黄国平先生的《致谢》,才发现真的有人如此艰难,如此颠沛流离地活着。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前不久,中科院的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走红网络,作者与多舛命运抗争的故事让亿万网友泪眼婆娑。这篇文章写在四年前,如今以这种方式再次走到人们的面前,它带来的不是虚假做作的毒鸡汤,而是最真实的奋斗榜样和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作者黄国平先生在文中回忆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经历。寥寥数语,无论是降临到他身上的厄运,还是面对命运始终不屈、豁达的态度都让无数人汗颜,唏嘘不已。

他就像余华的《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那些对他很重要的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他是一个跌进命运谷底的人,耗尽心力争取的本不过是十分平常、别人唾手可得的东西。他比谁都有理由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是他没有。从乡村小镇的中学到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的博士,他一路尝尽生离死别、人生冷暖。这样的生活现实而残酷,沉重而心酸。命运将他剥夺殆尽,贫穷让他丧失意志,可他最终拿出勇气和耐心,克服困难和挑战,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人们感动的不是接踵而至的苦难,而是苦难中积聚的力量。人生实苦,哪怕看起来光鲜的生活背后,都是一个个咬紧牙关、挣扎趔趄的众生相。人生,就是这样一场充满考验的过程。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曾说:“世间一切磨难都是能得到补偿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生命中有很多的事情足以把你打败,但真正能打倒你的,是自己的心态。让人热泪盈眶的从来都不只是苦难,还有苦难背后的坚守和奋斗,这是昨天努力的成果,也是对明天最好的馈赠。我们该感谢的不是苦难,而是那个在苦难中拼命奋斗,努力成长的自己。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越是路途艰险,越能看出信念的力量。对于黄国平而言,这个信念不过是“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读书虽苦,但只会苦一阵子,而不读书,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将在底层打转。黄国平博士的经历堪比当代的送东阳马生序。很多次命运的身不由己,总让他觉得自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可是,读书的光又让他坚持了下来。在那些四处漏风的成长岁月里,读书是最让他开心的事情。他将自己有限的筹码通过读书这一途径发挥到了极致,并用行动告诉我们:向上的大门永远都不会关闭;而知识,就是那块垫脚石。请相信读书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依旧是绝大部分人改写命运最有效的途径。

想起黄国平博士那篇致谢信的结尾:“理想并不远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纵然是在那个贫穷困苦的时代,也有人挺了过来,完成了涅槃重生。我们应当像黄国平先生一样,通过不懈努力让自己拥有可选择的权利,并在每一次选择与权衡之间变成更好的人。自己的世界本无光,那就让自己成为光,并散发光。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希望我们都能够自信坚强,发奋图强,拼出辉煌成绩,赢得灿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