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第25个国际家庭日,拱墅区智慧家长讲堂第十四期由拱墅区妇联、拱墅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主办、在文晖实验中学举行,邀请到重庆妇幼保健院精神心理科蒋成刚副主任医师作题为《父母怎样读懂孩子的“无声表达”》讲座。家长们觉得讲座受益匪浅。

一、对心理健康认识两极化

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呈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羞于让别人知道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另一个是以出现心理问题为荣。就好像心理没点问题,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比如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开心、学习压力大、和爸爸妈妈有冲突了,倾向于这么认为:“那就快抑郁呀,你抑郁了,爸爸妈妈就不会再给你压力了,就会对你好了。”

对心理健康的此种误解,很多时候受到了同伴影响,加上一些社会事件以及亲子之间长期缺少有效沟通等因素影响。有些青少年抑郁都是在逃避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所以家长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同时也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到:抑郁并不是逃避问题的办法。

二、活着的意义

蒋医生接诊的不少孩子都会问:“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努力奋斗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都没有危机感,唯一的危机感来源于升学压力,学习占据了他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有的家长甚至告诉孩子,只要认真学习就行,别的都不用管,爸爸妈妈都会处理好。学习变得越来越功利、也越来越迷茫,考上了好初中考高中,考上了好高中考大学,考上了好大学呢……于是就会出现典型的“空心病”、巨婴……学生不知道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在哪里,没有危机感、没有理想,一旦学习压力大了,就出现自我伤害问题。

生命的意义,远非只有学习一件事。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比如每个人对家庭来说,就是不可或缺、独一无二的存在。组成生命意义的元素是“爱”: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情之爱以及兴趣爱好之爱。青少年如果感受不到爱,他们和世界的意义联结越来越少了,他们可能会通过玩手机、上网中找到乐趣,而一旦这点乐趣也被剥夺,他们可能会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的留恋。

三、感受爱和自己的力量

家长如何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除了日常生活中爱的表达,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困难与困惑,让青少年体会到生活的不易,认识到除学习以外其他很多方面都存在的危机感。要帮助孩子去感受自己的力量:原来有时候爸爸妈妈也需要听听儿女的意见建议、需要儿女支持。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的兴趣爱好,能帮助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心理弹性,帮助青少年度过难关。另外,家长还要教会孩子对他人施予帮助和爱,生命中有太多更重要、更有意义值得去做的事。而一个愿意付出爱的孩子,一定不会丧失对生命的热情。

四、积极的暗示

孩子心里面可能会有两个我:一个是理想化的我,一个是现实的我。每个孩子都是向善的,他们心中都可能有一个王“美丽”、陈“优秀”,那是他们心中最完美的自己。可是,当现实中的自己无法和理想化的自己相匹配时,青少年可能无法很好调适自我。我们常说:人最大的痛苦是“求而不得”。孩子看到“我做不到”也很痛苦。这种自我内在的冲突与痛苦太大、太久都会导致青少年逃避退行,因为他们无法应对升学压力、尤其是无法面对自己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时候,他们容易应激性地出现抑郁状态、产生情绪化、逃避的行为——莫名地起不了床、莫名地生病请假、一到校门口就晕倒、就出状况。

五、良好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青少年出现身心障碍时,可能会用情绪来控制关系、处理关系。所有问题根本上都来自对“关系”的处理。而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因应模式出了问题,最后则会通过孩子的行为问题暴露出来。可以这么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解决不好,是由于他所面对的家庭关系没有得到缓和;是家庭关系没有缓和,加剧孩子的心理问题。

六、了解并重视孩子的“无声表达”

(一)了解“无声表达”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想说的话和心里想要表达的并不一致。当青少年越长大、和家长沟通越来越少,或许他们发现说了没有用,或许家长没有予以重视……渐渐地,他们会采用身体表达,比如:莫名其妙生病、沉默拒绝交流、手机/网络成瘾、厌学、暴躁、冲动、甚至离家出走、自伤等。

父母如果没有读懂孩子内心的需求,那么他们即使想解决问题却仍会绕圈子,根本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无声表达”有以下几种方式:

述情障碍。

就是不会好好说话,说不清自己的感受、辨别不了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抱怨批评别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躯体表达。

容易生病、心跳加快常常要大喘一口气、失眠、疲乏、不明原因的身体酸痛等。有的时候生病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包容、理解。生病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表达,要引起重视。蒋医生说,接诊的孩子中很多人常会做噩梦,梦见自己一直被追赶,现实中他们被催促太多,催促占据了白天大部分时间,所以做梦也在被追赶,醒来异常疲乏、没有精神。

情绪表达。

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强迫症等。情绪是孩子用来表达、控制和处理关系的方式。

行为表达。

自伤、伤害他人、极端表达——自杀。自杀往往是孩子在多次自救、求助无效后产生的无助行为。

(二)学习应对“无声表达”的策略

1. 积极关注

家长要多学习、多观察、多留心,及时识别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信号尽早干预。

调整认知

(1)学会接纳

父母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引导孩子接纳自我的不完美,提高对孩子犯错的宽容度。很多时候,儿童对于自己犯错的接受程度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严厉宽容程度,一次失误或过失不要过度自责和内疚,更不要把自我价值和考试成绩紧紧联结在一起。孩子的自我意识要全面化,帮助他意识到我有缺点,更有优点。

(2)学会放松,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孩子对于自我的评价可能源自大人的“催眠”,所以,父母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尽量少用不用否定式的语言:“你不要紧张、你不要害怕,你不要焦虑……”当大脑使用否定词的时候,很有可能起到完全相反的暗示效果——也就是孩子的大脑忽略了“不”,只接收到了“紧张”、“焦虑”、“害怕”等信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听到“你现在脑子里不许出现大象,不要想大象!”这样的指令时,你可能满脑子会出现“大象”。正面的心理暗示则是——我一定可以的,我很自信……

此外,我们都会出现工作或学习的耗竭感,所以,都要适当的休息,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让身心得以缓冲和修复。

(3)调整行为,增强沟通力

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对话。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方式,将会决定孩子的性格。

“三段式沟通法”是:客观陈述事实 + 个人感受 + 明确的希望。

具体句式表述为:“我看到/发现…… 我感到很…… 我希望……”

用“我”信息,可以减少指责和贴标签的感觉,明确对改进方向提出期待,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认可、被接纳。

(4)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育绝不仅仅是修正孩子的缺点,更要挖掘他的优势和美德,营造鼓励的氛围,帮助他发展出积极的人格特质。

所有的好转都是孩子自己想好了!只有孩子主观上愿意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再适时地提供帮助,他才会好转。

要引导孩子学会利用资源,要学会寻求帮助,能力再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需要亲人的、朋友的、老师的、专业心理人士的支持帮助。

七、互动环节很精彩

家长问:我的孩子成绩不好,道理讲了无数遍,但还是老方一帖,请问老师,我该怎么激发他的内驱力?

蒋医师答:首先,学习成绩不是作为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家长不要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另外,要了解目标与孩子能力是否匹配,如果太高太远,只会让他感受到无尽的挫败感。所以可以分解目标,先关注孩子哪方面做得比较好,加以积极肯定暗示,让孩子从中找到成功体验(比如,孩子的记忆力比较好,那么你可以肯定他的记忆力,肯定他在背诵课文时有多厉害,孩子自然在这方面会更加出色);再慢慢设定下一步的目标。不要只把“成绩”作为唯一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如果你这么做了,孩子还是没有起色,那么可以考虑降低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继续去发掘他的特点和长处。

家长问:我孩子很内向,只有一两个好朋友,但是常因为好朋友对她的负面情绪或者冲突而崩溃,甚至自我否定,我怎么让她变得更外向一些?

蒋医师答:第一,内向和外向不是判断一个人性格好坏的标准,据我所知,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内向的,甚至是孤僻的。所以,不需要强求自己的孩子变得外向;第二,孩子有一两个好朋友,挺好的,但是却常常因为朋友的情绪和行为而崩溃,这个时候需要家长介入引导,告诉孩子,一个人不开心有很多原因,你的朋友不开心,很可能是因为她被妈妈批评了,或者其他原因伤心了,而不是因为你没有做好,不要把朋友的不开心都归因到自己身上;再者,引导孩子用三段式沟通法和朋友进行沟通,说出自己的感受。

家长问:我的孩子四年级,很爱钻牛角尖,陷入自己的思维,我无法当下就开解他,我希望每次他钻牛角尖的时候我都能马上成功开导他。

蒋医师答:钻牛角尖往往是孩子自我保护的表现,这个时候你需要审视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孩子控制得比较多。(家长点头)。这是他的无声抗议,他其实在向你们发出信号:我不愿意事事被控制。那么你们就要在日常注意这方面了。

家长问:我女儿抗拒上幼儿园,每次上学都要哭闹。而且只有爸爸送她才愿意去,其他人包括妈妈送的话,她根本不去。

蒋医师答:这里要关注亮点。第一,孩子是不是非常依恋爸爸?她和爸爸的关系非常亲密?第二,爸爸代表着安全感,所以,你的孩子很有可能缺乏安全感。要在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上努力,我们往往用想象、故事的方式。

家长问:我的孩子非常内向,她面对陌生人还大方的,能正常得表达自己,但是面对认识的人,却沉默不说话。

蒋医师答:这个现象说明,你的孩子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陌生人反正不认识,她不需要担心她说什么做什么别人怎么评价她;但是面对认识的人就不同了。所以,我们要反思,日常是不是过多得评价她。其次要引导她认识到,别人对她的评价,并不代表她就是怎样的。要建立对自己积极正面的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

家长问: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四年级了,小儿子还小,一直跟我们睡,最近大儿子总是跑到我们房间要和我们一起睡,孩子这么打了,我是应该让他继续和我们一起睡,还是拒绝他让她回去睡。

蒋医师答:大儿子的行为其实是在寻求关注和关心。尤其是有了二孩后,大的孩子们时常会感到被忽视,二胎往往天生讨巧得到更多的喜爱。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大儿子更多的关心,和他多做爱的沟通。我们家也是两个孩子,每次我回家,如果两个孩子冲过来拥抱我的时候,我会先拥抱大的。建议你们日常多关注他,多和他沟通。一起睡觉建议一周控制在一次。

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 陈怡冰家长撰稿

2021-5-18

附:家长听课心得

新华实验103班许新芒家长:随堂几点笔记:

①保证孩子睡眠,小学生10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身高、身体发育、大脑发育等;

②儿童性心理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时,选一个正式的时间和环境,要有仪式感。男孩性教育由爸爸执行,女孩性教育由妈妈执行。

③无论何时,爸爸的陪伴很重要。爸爸要有爱,多陪伴

④沟通时多用正面词语,给予正面暗示。

⑤要用充满爱意和坚定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⑥爸爸、妈妈、孩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最稳定。

其实蒋老师所有的方式方法,都讲究几点:从爱出发,感同身受,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意,生活和学习要尽量放松,避免出现复杂的心理问题。作为家长,不能给孩子太多压力,要跟他们站在同一战线,去打赢升学、社交、性心理等各种战斗。

福山105班葛海鹏妈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严重心理问题都不是一日形成,如果作为家长和老师能在孩子们出现问题的最初就识别信号给予疏导,那么其日后演变成严重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永正实验学校102班龚艺帆妈妈:有时候孩子莫名生病、拒绝交流、网络成瘾、厌学甚至自残,都是孩子无声表达的“病症”,父母不能一味地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是叛逆,而是需要帮助孩子找到“病因”。父母要学会接纳和调整自己,换个视觉看待孩子的问题,接纳不完美的他们和自己。有时候,孩子对于自己犯错的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严厉宽容程度和有效的沟通。

文晖实验学校701班吴跃宇爸爸吴雨林:家长最重要的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幸福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其次从孩子日常的各种表现和及时有效的沟通来分析关注他的内心真正的想法,做到有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有情绪能给予正确的疏导;其三,努力让孩子爱上运动,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心理健康素质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文晖实验学校703班周正遥妈妈:本次讲座让我最为深刻的是“三段式交流法”:作为家长首先要客观分析孩子目前的现实情景,帮助孩子找到现实中的核心问题,其次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和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真正与孩子产生共鸣。最后交流中要给孩子希望和期待,让孩子感受到流动的爱。三段式沟通方式的解读让我们在场家长接触到了新的沟通理念和心理情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