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老师,他们在讲台上默默耕耘了数十载,时光带走了他们的青春,沉淀了岁月,让他们的课堂如诗一般沉醉。5月20日上午,杭州市建新小学、新华实验小学丹桂杯决赛在建新小学五楼阶梯教室顺利举行。
郑晓文老师执教的是小古文《杨氏之子》,她充分考虑学情,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从一开始的罗斯福智答友人的故事,到“( )氏之子,甚( )”的讨论,孩子们与智趣小古文的距离拉近了,对课文也充满了兴趣。当然,郑老师的教学也不失厚度,她以课文为基础,帮助学生突破了古今异义词及“甚聪惠”的理解这两个难关。学生在郑老师的点拨下,不仅参悟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兵家之法,还进行了“顾长康啖甘蔗”、“徐孺子赏月”这两篇同类型文章的拓展阅读。整堂课内容丰满,学生在浸润式的学习中,根植了经典文化的种子。
李林美老师执教的是《周长的初步认识》,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自己思考、小组合作、同桌交流多种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充满快乐的课堂中学到了知识。
吕俊老师的课则是充分彰显了低段语文的特色。《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充满童趣。吕老师重视课文的朗读,用一句“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发深度思考。更值得称颂的是,吕老师非常重视低段好习惯的培养。整堂课中,“把话说完整”、“把字写清楚”的提醒声不绝于耳。低段教学要特别重视课堂好习惯的培养,丹桂杯的老师就是这样把这件事放在心头,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
罗晓俊老师执教的是《三角形边的关系》,罗老师通过让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同桌讨论得出结论,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整节课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碰撞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些老师们,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孩子,在这些老师身上,可以看到对教学的执着,对课堂的热爱,对职业的奉献。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他们仍旧会起着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年轻教育工作者。
撰稿、摄影:李素平
审核:阮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