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六月至,科研正当时。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设计学习”做深做实,共享研修成果,6月19日上午,杭州市教育科研标兵汪晔科研工作室和区科研工作室的老师们齐聚拱墅教育研究院对“设计学习”定义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汇报分享。

活动现场

=借他山之石,逐已身之玉

本次活动在两位工作室成员的经验分享中拉开了帷幕。杭州市文渊小学的曹敏芳老师和杭州市隐秀幼儿园的刘蜜老师从两个角度分享了他们在论文撰写中积累的经验。曹敏芳老师从自身实际的撰写经历出发,介绍了自己在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论文的选题是如何得来的;相关资料是如何收集的;提纲又是怎么一遍遍在不断打磨中趋于完整。曹老师娓娓道来,带着工作室的老师们亲历了一遍论文的撰写过程。第二位介绍的刘蜜老师则是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了拆解,通过对每个版块详细的剖析,将自己在撰写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呈现在大家眼前。分享结束后,汪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汇报,同时也向在座的老师提出了几点思考:第一是思考如何通过高频词找到论文的撰写切点;第二是论文的逻辑框架如何建立;第三是完成收集材料之后如何整合提炼,最后在文章中呈现出来。




曹敏芳、刘蜜老师与大家分享获奖论文


=聚众人之识,结研究之果

活动的第二部分杭州市长寿桥小学的赵一凡老师代表定义组就“设计学习”下定义板块的研修成果进行了分享。定义组的老师们从“定义的内涵-工具的支持-定义的实施-定义的策略”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定义处于设计思维过程模型的第二阶段,是指将共情阶段中创建和收集的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分析问题,找到兼具可行性与价值性的创新目标,最后定义一个有意义且可行的问题。基于它的内涵有非常多的工具能来支持师幼一起完成定义,比如:POV、亲历图、卡诺模型、用户画像等等。在介绍了内涵和工具之后,赵老师利用“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这一需求案例详细介绍了定义的学习路径以及其中所使用的策略。通过赵老师的分享,工作室的成员也更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定义阶段所涵盖的内容。


赵一凡老师代表小组汇报

聆听完定义组的分享,工作室的老师们对“定义研究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分组研讨。30分钟的研讨时间,教师积极发表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讨论其中可以更深入挖掘的研究点。研讨结束后,每组派出一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组的研讨结果:例如在定义的支持工具中,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明确不同场景可以用拿几类工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其次是提炼,通过对所找到的十种工具进行梳理分析,生成一种适用于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特定工具。



各小组之后进行讨论与分享

活动的最后,汪晔老师对今天的整个研讨过程进行了指导和点评。定义组在共情组研修模板的基础上,将研究主题与具体案例匹配起来,这样能更清楚让大家通过案例看到,定义的实施路径与具体的策略是如何应用的。之后,汪老师也对后面的研究小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汇报的内容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要学会在共性中找到属于本课题研究个性化的东西,同时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最后,教师要思考如何把研究做得更深入,在后期的研修中要基于对孩子的观察,展现真实的片段,这样才能让汇报更生动。

汪晔老师对整个活动进行点评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一个上午的活动让老师们打开了“设计学习”研究的新思路,对“设计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老师们会继续上下求索,互学求新,开出智慧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文稿:杭州市新城实验第二幼儿园 江丽燕

摄影:杭州市新城实验第二幼儿园 江丽燕

审核: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