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关心的态度;形成有效的、交往技能的社会化活动,增强幼儿的归属感。可见游戏在幼儿园中的重要地位。

6月21日,在教研组长沈蕾老师的带领下,贾家弄园区的老师们以二幼的半日活动视频为蓝本,聚焦小班户外游戏视频,借助三种支架,共同寻找教师的支持行为。

话题预热,回溯游戏

活动开始,沈老师抛出了“游戏有哪些特征?”的话题,材料、师幼、同伴的互动、自主、社会交往等等关键词立刻出现在大家的脑海中。说到小班的游戏特点时,老师们更用了一些专业词汇进行了描述:平行游戏、独自游戏、短暂游戏、角色游戏、情境游戏……作为老师对游戏的理解都比较到位。

共观共研,思维碰撞

基于老师们对游戏的理解,本次研修活动聚焦了小班户外游戏场,引领老师思考:“户外游戏中,老师可以提供哪些策略支持幼儿游戏?”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是材料的提供、语言的引导、角色的带入、游戏的分享,而事实上不仅仅如此,还有环境支持、时间给予、成果展示、行动支持(语言、表情、动作)、榜样示范。

为了让老师们能更深入地挖掘支持策略的有效性,沈老师请大家自主分为三个小组,即材料支持组、语言支持组、成果支持组通过观察发现展开研讨。每组老师们分别截取视频中的关键片段,记录关键信息与大家进行碰撞交流。首先,材料支持组的老师提到了“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材料”,有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地垫、锅具,有来源于自然资源中的小花小操和原生态的石磨,很多材料品种数量多而且还具趣味性。其次行动支持组的老师分别以引导式、询问式、追随式语言支持上说明了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策略,例如:当支架没有立稳时,老师会说:“看看它有几个脚?它的小脚都站稳了吗?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会说:“可以呼叫一下你的朋友,你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等等,有效的语言支持在游戏中起到着重要作用。最后成果支持组的老师也阐述了自己的发现,主要围绕游戏前和游戏后的分享片段,老师很好地运用了游戏回顾的方式开启了游戏前的谈话,孩子们反映出丰富的游戏经验,同时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老师也能关注聚焦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与幼儿探讨,并且还提出可以请幼儿在饭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游戏。蔡翠老师也归纳了自己的发现:两点一步,助分享有深度。两点即兴奋点、疑惑点;一步即绘画记录、说。

研有所得,且思且行

经过积极的思维碰撞后,小班的老师们也根据本园区开展的户外庭院游戏进行了经验关联。马敏老师表示,自己班里孩子在参与插花游戏时,孩子存在能力差异,自己就以玩伴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参与,让他们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张振英老师提到,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材料统整在一个区域,便于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取放……

沈蕾老师基于这次的研修活动,也给老师们关联了以下几点支持策略:支持的“时机”。教师在确定并发起支持行为前,需要观察幼儿的实际情况,再确定给予支持策略的时机:第一,在幼儿寻求帮助时,教师应给予幼儿一些帮助;第二,在幼儿间发生矛盾冲突无法通过自身能力解决时;第三,幼儿单调地重复游戏,经验获取少时。建立与生活实践及课程资源的关联。不断提高户外自主游戏和幼儿生活实践的关联性。户外自主游戏如果没有和幼儿所处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就很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并且很难营造良好的自主游戏氛围。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幼儿的生活,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设计游戏。而教师的种种支持策略都是建立在“观察”之上。

以研促思,由思及行;心有所信,方能远行。每次教研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每次碰撞都有一份新的收获。老师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科学导向,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成长。

撰稿人:张倩雯

审核人:沈 蕾

杭州市贾家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