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在本周晨会上,703班班主任高静老师和703班杨芸哲同学一同分享了题为《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的主题演讲,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高静老师以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入,向同学们普及有关重阳节的知识。高老师提到: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推行并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国家用法律来最大限度的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也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在全社会积极推行遵守孝道,尊敬老人的决心和力度。2013年7月,政府甚至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

杨芸哲同学则向各位同学发出倡议,请每位同学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一份心:

1.帮助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等;外出乘车时要主动给老人让座。

2.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有礼貌,经常给他们捶捶背,散散步、聊聊天,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感受到温暖。

3.如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在身边的,要经常给远在他乡的老人打电话报平安。节假日、休息日要经常和爸爸妈妈一同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同学们,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做到尊老、爱老、敬老、助老。

在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

为老人们送去一份祝福,

希望他们都能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