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工作室成员教学能力发展,切实提升教师课堂实践的能力。从3月开始,宋洁运河名师工作室在导师宋洁的带领下,聚焦日常教学,开展教研活动,工作室成员们互相听课,在宋洁导师的指引下,大家共同研讨,共同进步。

立足常态课,课例共研修

3月,王思余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 为主题,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王思余老师在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节奏、读韵味,借助注释大概理解三首诗的意思,为接下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本节课重点学习了《马诗》,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了解马的特点,感悟马的精神,结合诗人李贺的背景资料,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建功立业、立志报国的志向,领悟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5月,樊依云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青蛙卖泥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改变”,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青蛙卖泥塘》分角色演故事,既要读好人物对话,又要有支架支撑。《青蛙卖泥塘》具有结构反复的特点,课文写了青蛙卖泥塘的过程。前两次卖泥塘的结构是相同的,先写青蛙卖泥塘,再写谁来了、提出建议,最后是青蛙改造泥塘。学生要重点理解老牛、野鸭提出的建议,学习委婉表达的说话方式,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理解词语,学做动作,为演故事打好基础。樊老师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品词中展开想象,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自身生活经历,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比如在教学“吆喝”“采集”“播撒”等词语时让学生带上动作来演一演,加深了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将抽象的词语变为具体形象,也为后面的合作表演打下基础。课堂上呈现的角色表演活动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故事情境,并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在不断运转,调动同学积极参与活动热情,也充分挖掘了同学的思维潜力,很好地促进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课后勤思辨,分享共交流

在王思余老师执教《古诗三首》后,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分享交流。首先,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随后展开充分的自我反思,力求打造以尊重学生为本的课堂,注重教学过程的逻辑生成,真正达成教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随后,季旸老师认为王老师对于《竹石》的教学,诗意理解充分,在引导学生品晰古诗涵义的过程中,感悟竹子的品质,紧接着由物及人,赏析诗人志向。此外,也建议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更注重学生的表达,少一些直接引导,多一些交流讨论。最后,宋洁老师肯定了王老师对于诗歌的整体性教学设计,并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见解,针对咏物诗的教学,理解诗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起物与人的关系,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提炼中心,概括人物品质。

在樊依云老师执教《青蛙卖泥塘》后,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分享交流。樊依云老师向老师们介绍了自己的上课思路,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快速地浏览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但是年龄偏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容易出现偏题,所以这节课的讲解以梳理故事内容,理清故事顺序为主,来搭建故事的支架,引导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力。宋洁老师认为这节课进行精心设计,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生们上课的积极性较高。但需要抓住学段特点,重视生字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不同的朗读形式,让课堂更加活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无涯,研不止,唯有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本次活动希望通过教学、交流、互动、碰撞,增强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让我们继续一路同行,且行且思,且悟且进。

撰稿:刘凯悦

摄影:刘凯悦

审核: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