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红缨幼儿园工会组织老师们游览绍兴鲁迅故里和兰亭景区,深度浸润红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舒缓心情,享受集体出游的愉悦与幸福。

5月29日一早,老师们从红缨幼儿园西岸园区集合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因老师的高昂兴致而一路欢声笑语。到了鲁迅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青石板路,在路的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这里是让一代文豪生根发芽的地方,如今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

顺着当年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红缨的老师们也重走了一回“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路。沿着古香古色的长廊,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就会看见一个古老的小木屋,上面的牌匾赫然写着四个大字“三味书屋”。老师们在最靠边上一个角落里的书桌上找到了歪歪扭扭刻着的“早”字。据说这是幼时的鲁迅先生因一次读书迟到而提醒自己要守时刻下的。

进入鲁迅故居,踏进百草园,鲁迅先生笔下那一片碧绿的菜畦至今犹存。园子里,当年鲁迅先生捉蜈蚣的泥墙垛还在,而其幼时的故事已融入了历史长河之中。

随后,老师们纷纷走进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鲁迅纪念馆。纪念馆里主要展出了鲁迅先生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还陈列着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终其一生为了国家和民族危亡而不屈不挠地执笔对战,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文化救国之歌,鲁迅精神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鲁迅故居到鲁迅纪念馆,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光辉成就和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历程。老师们在一起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品味先生的笔下风情、感受其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更加深入地了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精神,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离开鲁迅故里,我们驱车前往兰亭。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因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是一座晋代园林。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

茂密的竹林,抚平了炎热天气带来的焦躁。沿着林荫小道,首先看到的是鹅池碑亭,碑上刻着“鹅池”两个大字,据说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分别所写,所以也叫“父子碑”。亭子旁边的池子里,五只大白鹅曲颈迎客。

继续向前,跨过鹅池碑的三折石板桥,迎面就是康熙御书的“兰亭”碑亭。老师们驻足兰亭碑,碑上遒劲的字迹反映着它的荣耀,而无法修补的断痕也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见证。

曲水流觞蜿蜒的细流还在缓缓流淌,而曾经在流水边饮酒作诗的人早已不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情怀却随着《兰亭集序》永古流传。

面对曲水流觞的建筑是流觞亭,亭内陈列《曲水流觞图》、名家书作以及当年“曲水流觞”留下的诗文等,是现今人们纪念“曲水流觞”的场所。

穿过流觞亭,有一个高大的台子,台上的亭子中间一块大有来头的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作的《兰亭即事诗》,这一座亭就是“御碑亭”。

御碑亭往下,就是当年王献之练书法的地方。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十八口大水缸是王献之小时候练书法用的。“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老师们不约而同地给孩子们讲起了王献之苦练书法的故事,而孩子们也心生向往,或用手指、或用叶枝在墨台上书写起来。

兰亭处处清幽皆是景,是一座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一座园林。红缨的老师们于兰亭之中游览,在自然中放松身心,享受亲子同游之趣,更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润。

绍兴之游,至此而止。追寻名人的成长足迹,感受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体会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魅力,所得受益待缓缓忆矣。












撰写人:刘 琦

审核人:张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