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我校申请立项的浙江省2020教育规划课题、杭州市第三届重大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初中生成长助力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结题会议,在大关实验中学二楼会议室举行。出席本次结题会议的专家成员有:浙江省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朱永祥,杭州市教科所原所长施光明,浙江省外国语学院教授肖远军,杭州市教科院副书记、副院长沈美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徽,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教育研究院院长沈旭东,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谢卿等。会议由谢卿副院长主持。参与本次会议的有大关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章继钢,副书记、副校长张永莲,教科室主任李雪玲等课题组成员。

首先,章继钢校长就《基于大数据的初中生成长助力系统的构建与运作》作研究报告,分别从研究缘起、操作定义、综合素质助力系统、学业水平助力系统、个性特长助力系统与研究成效等六方面进行了阐述和介绍。章校指出,信息技术融入教育领域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学校秉持育人为本和科技赋能理念,运用大数据手段,建构学生成长的助力系统并付诸实施,较好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助力系统内容包含“综合素质助力、学业水平助力、个性特长助力”三个维度,通过“诊断分析、动态规划、精准实施、定期评估”四个阶段依次推进,借助“教师、家校、朋辈”三个支持系统,通过对大数据的诊断反馈,教师从中发现规律,及时指导和干预,并对学生学习状况展开研究,探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更优的教育、教学模式助力学生规划并进行精准实施与定期评价,达成对学生成长的助力。

第二环节是专家指导。浙江省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朱永祥首肯了该课题的现实性与时代性。同时,朱院长高屋建瓴地给予了许多启发和思考:现行社会中大数据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如何把教育与大数据更好地相结合,去进行诊断和改进?大数据与教师的教育经验的配合度与一致性如何?朱院长建议,课题应调整客观数据与主观文字描述的比例,以更明确“大数据”的作用,并将教育诊断的结果与应用作为描述重点。

杭州市教科所原所长施光明认为,该课题的名称方向准确,并不乏相关亮点,例如“加油站”“圆桌会”等形式,兼具创新性与实操性。施所长也提到,课题还需厘清相关的重要概念,统一助力系统的基本流程,明确系统的基本要素。此外,助力系统的成效还需要更加客观的论据,增加说服力。

浙江省外国语学院教授肖远军则大加肯定该课题的的价值与意义。肖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成长助力系统”具备“精准判断、措施灵活、效果实际”三大特点。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例如医院基于大数据的收集、诊断与应用,提高医疗水平。肖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从更加成熟的大数据应用体系中借鉴经验,完善现有成长助力系统。

作为本次课题的首席指导专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徽提纲挈领地表达了相关意见。整个课题呈现的核心宗旨应是客观大数据比原有主观经验更具价值,案例选择应该更加经典,以突出其核心。例如,初一到初三的学生动态数据变化,就颇具特色,能让学校掌握学生的成长变化路径,以更好地“因材施教”。

杭州市教科院副书记、副院长沈美华充分肯定了学校对于本次课题的重视程度与坚持度。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对“基于大数据的初中生成长助力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的起步非常早,前后大约累积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具有前瞻性。同时,沈院长也给予了相关建设性意见。例如,研究要杜绝碎片化,强调完整性;不要分割主观经验与客观数据;要体现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等。

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教育研究院院长沈旭东强调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归于实践,发挥真正效用。沈院长指出,课题研究的内核应更加充实,更体现科研学理上的逻辑性。大数据采集的原因与方式,数据的诊断与应用,如何体现学科育人,是课题研究组还需进一步思考的方面。

最后,章继钢总校长对于各位专家的指导表示衷心感谢。这些年,学校逐渐确立了“让每一个生命都收获成功”的办学理念,要求在评估学生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与此同时,依托大数据的支持,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从关注学生个体到对整个班级乃至学校整体进行精细化观察。他们不再基于自己的主观经验,而是从丰富的客观数据里寻找育人的灵感。

图文:施学纬

审核:章继钢,李雪玲

编辑: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