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学素养

基础三班

一、课表安排

1

2

3

4

李 倩

古诗《春雨》

古词《浣溪沙》

古诗《白梅》

小古文《郑板桥开仓济民》

郦佳音

古诗《乙卯重五诗》

古诗《病牛》

古词《浣溪沙》

小古文《谢太傅盘桓东山》

二、具体内容

1、 古诗《春雨》:(天天练P57)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2、 古词《浣溪沙》:(天天练P59)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 古诗《乙卯重五诗》(单元测评P10)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4、 古诗《病牛》(单元测评P63)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5、 古诗《白梅》(单元测评P64)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6、古词《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7、小古文《郑板桥开仓济民》(单元测评P77)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翻译: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8、小古文《谢太傅盘桓东山》(单元测评P109)

【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注释】
  ①盘桓:徘徊,逗留。 谢太傅:谢安。按:谢安在出任官职前,曾在会稽郡的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支道林等畅游山水。 盘桓:徘徊;逗留。泛海:坐船出海。
  ②王:指王羲之。色:神情。并:一同。遽:惊慌。
  ③唱:通“倡”,提议。
  ④神情:精神兴致。 王:通“旺”,指兴致高。
  ⑤说:通“悦”,愉快。
  ⑥犹:仍然。去:指划船前进。
  ⑦喧:叫嚷。动:摇晃。不坐:坐不稳,不能安坐。
  ⑧将无:莫非;恐怕;难道。
  ⑨承响:应声。
  ⑩使:让。
  【翻译】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三、讲授过程

1、课前准备。

2、带领学生读读,理解。

3、让学生读读、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