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课堂 杭州市文津小学廖倩倩老师

廖倩倩老师,杭州市文津小学数学教师,曾任杭州市文津小学大队辅导员,现为学校特色品牌“文津之声”负责人。曾指导学生参加火炬金奖银奖,撰写的案例、课题多次获得区级奖项,多次在区级、校级等教研活动中执教展示课、公开课,曾在校学历案评比、校新苗杯评比荣获一等奖,曾在区运河赛课节新苗杯荣获三等奖,曾获区年度考核优秀。

【她的课堂】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一场爱与被爱的修行,而有温度的课堂必定充满了爱。

有温度的课堂之爱表达。有温度的课堂一定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性活动,在廖老师眼中,教师的“教”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学生的“学”需要进行“表达”。教师通过设置关键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与思考,可谓有效且温暖。

有温度的课堂之爱合作。探究合作给课堂注入灵魂,在廖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积极进行小组合作与表达,思维碰撞下,数学的乐趣也随之而来。

有温度的课堂之爱质疑。数学课堂不仅在于合作,关键还在于质疑。同学之间间的质疑、师生之间的质疑、小组之间的质疑都为课堂增加了浓厚的色彩。

【学生眼中的她】

我眼中的廖老师

廖老师有一双很大很清澈的眼睛,即使戴着眼镜,也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上课时,她总能用这双眼睛跟我们互动,让我们非常专注。

她还有一颗温柔的“大脑”,是的,聪慧而且温柔。记得2020年的那个寒假,我被隔离在外婆家,天天上网课,大家都很焦虑,这时,廖老师给我们的爸爸妈妈都群发了一条短信,内容很长,已记不太清,只记得妈妈看完很感动。因为廖老师说,疫情给了所有人一次措手不及,网课也让孩子和家长无所适从,但大家都应该珍惜这次家人在一起的机会,深入地陪伴彼此,珍惜彼此,人生除了成绩、网课,还有星辰大海。这是怎样的温柔,才能在我们都是第一次被疫情打击的时候,这么热爱着生活,和我们。

时光如梭,转眼我们就要上六年级了,但是我想,廖老师的陪伴一直都在,她不光让数学变得有趣,她还让我们变得自信。希望廖老师会一直在我们身边,永远美丽、可爱、快乐。

——504庄馥宁

我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她,就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廖老师。

老师对我们的爱无处不在,她在课上给我们讲数学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课下仔细地批改作业。如果题目做错,她会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如果同学发生了矛盾,她会第一时间帮助同学们找回两人的友谊;如果有人遇到了困难,她也会想办法去解决。

记得一次上午,我上课时心不在焉,看着窗外发呆。老师突然让我回答问题,我吓了一跳,不知所措地站着。心想:“我肯定要挨骂了。”我的心缩成一团,猜测老师会如何批评我。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害怕,先让我坐下。下课了,她找到我,温柔地说:“上课时不要分心,要努力学习,积极回答问题,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

廖老师,我将牢记你对我的教诲,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

——503陈瑞泽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廖老师,她就像阳光一般,照耀着我们的成长之路,温暖了我们的心。

上课时,诲人不倦、仔细认真的教授知识;下课时,她总是焦急的催促我们完成作业,认真的批改作业。应国家“双减”政策,在放假时,不会布置过多的作业,而是根据同学们的水平布置适当的作业。就连我们在吃午饭时,她都会坐在一旁为我们批改一大堆、一大堆的作业。饭后,还会挤时间给我们讲课。因为廖老师的认真,所以,我们不仅学习水平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更是有了信心,感觉学习也没有那么苦,那么累了。

不仅是学习的时候,在平时她也很关爱我们,让我们感到温暖。廖老师是我们的阳光,照亮前方的路;是温暖的春风,吹走蒙住双眼的迷雾;是灯塔,在茫茫的海上给我们标明正确的路。

——503刘瑞洲

【家长眼中的她】

廖老师,人如其名:倩,巧笑倩兮。她甜美的笑容很暖很治愈,她的微笑能让焦虑的家长放宽心,能让孩子们享受并喜欢数学课,随之而来的就是良好的课堂氛围,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就是最好的反馈和佐证。

廖老师的温暖并不局限在课堂内。一次小儿因病在家,课后她第一时间将学习资料链接发给我,并请同学帮忙把纸质材料带到家,以免孩子学习受影响。听孩子说,班里有同学期末考试发挥不佳,她还特意写信安慰并勉励,廖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溢于言表。

我想,正是她夜以继日打磨课程和关心孩子成长的“舍”,才能打造出温暖课程的“得”。遇见好老师,是孩子们一生的幸运!

——503董珏延爸爸

春风化雨,温暖课堂

如果说,父母给了孩子帆桅,那么老师就是指引孩子前进的灯塔。如果说,父母给了孩子画板,那么老师就是带孩子描绘生命色彩的导师。如果说,父母给了孩子根蔓枝叶,那么老师就是雕形塑性的园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因为我女儿的数学老师廖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施大爱于学生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我女儿是转学生,刚开始我一直担心孩子因为不习惯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而跟不上班里同学的节奏。尤其是数学,只要落下一节,后面的课程就会越落越多。但是廖老师很快就打消了我的顾虑。廖老师是一个美丽温柔的老师,更像是一个大姐姐。她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充满能量,能把枯燥的问题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和有趣的事例来诠释,让孩子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对我女儿这样的转学生,廖老师更加关怀备至,她会时不时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想法。在孩子回答问题羞怯或者自卑的时候,廖老师总是给予她肯定和鼓励。在春雨润物的教育和沟通中,孩子很快就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

廖老师也是一个极其严格的人,在学术问题和工作中,她总是一丝不苟。她经常教育学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不起眼的小数点会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在孩子粗心大意的时候,廖老师会在批评的同时给孩子灌输认真谨慎的思想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让孩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逐渐改善粗枝大叶的不良习惯。廖老师对学生严格但不严厉、爱护但不袒护、宽容但不纵容。她本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出发,在孩子们奔向赛点的路上,孜孜不倦地为他们护航。看到孩子进步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的我高兴且感激着。她用自己的敬业,诠释了“师德”的分量,用爱心呵护着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孩子能遇到您这样优秀的老师是缘分中的幸运。

——504陶冰晨妈妈

廖倩倩老师是孩子班级的数学老师。记得第一次见到廖老师是在阶梯教室的新生家长会上,她是美丽的主持人,声音甜美,笑容温柔。后来在班级的家长会上,惊讶的发现她是孩子的数学老师,脸上带着舒心的微笑,这时感觉她是一个亲切,温柔的老师。

经常听孩子说,我最喜欢上廖老师的数学课,上课的时候没有压力,很温柔,很放松,批评我们的时候也是轻声细语的。课堂上,廖老师和孩子的互动非常多,总能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因材施教,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在廖老师的数学海洋!

之后的几次接触,觉得廖老师专业素养高,教学水平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总是给孩子很多鼓励,让孩子对数学保持很高的兴趣,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师啊!

一晃五年过去了,很幸运孩子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谢谢廖老师能陪伴孩子们度过整个小学生涯。

——503周姗悦妈妈

【同事眼中的她】

我眼中的廖倩倩老师是一位年轻上进、谦逊好学、干劲十足,特别阳光灿烂,特别有亲和力的女老师,怪不得孩子们都那么喜欢她!你看她高挑的身材,批着一头飘逸的秀发,带着一副金丝眼镜斯文秀气,加上脸上总是洋溢着清新的笑容,天生就是一位当老师的料。我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用亲切甜美的声音彬彬有礼地向我问好:“林老师好,我叫廖倩倩,请您多多关照!”转眼一年了,同一个数学组,我对倩倩老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除了担任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功课外,还是学校“文津之声”的主要负责人呢;她对待孩子关爱有加,严慈有度,批改作业时一丝不苟,辅导孩子时就像一位小姐姐般轻声细语,润物无声;她对待教研组工作,有情怀有担当,总能潜心研究出色地完成任务……所有这些都造就了她的优秀。我坚信志存高远的倩倩老师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未来可期,必定从优秀逐步走向卓越!

——微小组导师林振兴老师

何为有温度?在我看来,廖老师对孩子们的耐心是有温度的;她对课堂的用心是有温度的;她对工作的认真更是有温度的。廖老师热情、有能力、有责任心,和同事们相处,她温和开朗,是大家的好朋友;和孩子们相处,她耐心细致,是他们的好老师;和家长相处,她随和贴心,是他们的好军师。永远都有一副如春风般的笑脸,这样的廖老师,谁能不喜欢呢?

——彭杨青老师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廖老师,那就是明亮。一闪一闪亮晶晶,带出了一批小星星。廖老师聪明美丽,认真踏实。在课堂上,她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在课下,她以润物无声的教导给予孩子们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在教学中,生活中,总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孩子们心情不愉快时,她会第一时间送上善解人意的开导;当孩子们有困难时,她会及时地伸出援手;当孩子们有压力时,她会用有趣温暖的方式缓解孩子们的焦虑情绪。我相信, 有温度的人,才会成为有温度的老师,有温度的老师,才会创造出有温度的课堂。

——叶丹丹老师

“教育,终究是一个讲究情怀的工作,感性的我也注定会为这个事业奋斗终生,希望我的小孩子们能体验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希望他们能惊艳时光、温柔岁月,更希望他们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这段文字是廖老师2017年开学第一周“新教师征文”的最后一段。

如今五年已过去,她仍然坚信,“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教育是孩子“宽阔人生”的基石。2017年,廖老师被“用恋爱的心态来教书”这句话深深感动;2022年,廖老师仍不忘初心,在有温度的课堂中传递“温度”,致力于让她的孩子们“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万千,心有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