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映水尚带绿,凉风侵衣未觉寒。十一月的早晨,初冬的暖阳驱散了微微的凉意,伴着孩子们朗朗读书声,老师研修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道,源于教育;德,重在传承。如何教育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老师们的教学追求。11月29日上午,廖红品德名师工作室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开展第三次研修活动。活动邀请了江干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赵春艳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指导。

活动中,工作室成员杭州市人民小学张倩老师执教了《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课堂伊始,张老师通过猜一猜东巴文、找一找人民币上文字的方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了解民族文字的兴趣。通过微课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字的丰富多彩。在学习活动中,张老师还适时补充了两条国家的法律条文,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于国家保护民族文字,同时推行规范汉字的认识。

张老师还通过趣猜甲骨文的方式将课堂自然过渡到了解汉字演变的环节。四人小组内先猜一猜,再选出有意思的字请全班同学一起猜。看到学生们高举的双手,热切的眼神,听到他们迫不及待地回答和“猜对咯”的欢呼声,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老师一起沉浸其中。紧接着张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十二生肖入手,引导学生观察“马”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变化过程。最后张老师为学生展示各个时代书法家的名家名篇,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兴致勃勃地评,不仅对汉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课后,赵春艳老师和工作室导师廖红老师以及工作室成员们开展了评课议课活动。赵老师首先肯定了张老师对教材解读到位,知识点把握精准,板块化的教学设计有梯度,教学脉络清晰。针对教学环节中的一些细节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老师提问要更有针对性,小组合作学习需更有章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深入感受汉字的古老和优美创设更丰富的情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道德与法治课更是要让课堂回归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道德与法治课要重视课程资源的针对性、深化性、多样性;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性、思辨性、体验性;重视教、学、评的一致性、相融性、有效性。同时,道德与法治课还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正本清源,守正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们,在廖红导师的引领下,不断追寻新的教学方式,用心去凝聚力量,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这块沃土上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人民小学报道组

撰稿:张倩

摄影:张羽琦、王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