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高效智慧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丹桂飘香的十月张燕运河名师工作室以聚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研讨,开展线下+线上的课堂学习来促进成员的专业发展。

线下课堂:同促共进

活动伊始,小河小学窦蒋芸老师借助三单架构课堂,和半山实验小学403班的同学们来了一场“时空之旅”,借布置图片展之名,云游“周恩来纪念馆”,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化教为学,孩子们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引领下,一点一点走进课文,梳理事件,学习把握事件安排的因果关系,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内心情感,逐渐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实意图。

窦蒋芸老师如此不拘一格的语文示范课,也让现场诸位老师引燃了思维火花,张燕工作室的各位老师结合课例,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进行分享与交流。

导师张燕提出,实用性阅读是为了实用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对学生生活而言,具有实际使用价值。而实用性要指向任务,用任务创设情境,最后指向目标。阅读与交流是不能分割的,阅读与交流是互相助力,互相递进,互相交融的关系。

最后,工作室特邀运河特级教师袁红强书记点评,袁书记点出结构化学习的方式讲究的是完整性,需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尤为重要。窦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环节比较线性,教学目标比较聚焦,怎么样做到既开放又落实板块教学,那就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将人文性和知识性统一。

线上课堂:专业成长

为更深层次了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任务,工作室学员还在张燕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对特级教师何必钻老师和李祖文老师关于这一任务群的讲座和一节“千课万人”中何必钻老师团队的展示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员们认真聆听学习,让大家在专业成长上又有所进。

两次活动结束后,工作室成员在张燕老师的带领下就“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一主题概念写下了自己的体会。

杭州第十四中学附属学校:吴秋萍老师

听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和专家们的讲座,收获颇丰。感叹于整个团队关于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从主题到情境到任务再到活动,从追寻诗人笔下的爱国情,到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再到抒发我们胸中的爱国情,真正做到了将课本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前后互相关联却又不断纵深,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课程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吴依萍老师

不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的课堂,都让我深切感受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将语文实践活动置于生活情境之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新转变。 在两次的活动课堂和小伙伴们的交流学习中打开视野,让我知道在课堂上要关注任务群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这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成长和规划也有进一步思考,我有信心自己会在工作室里收获满满。

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学:方琳老师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日常生活中必需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和技能,学会文明地交流和有效地沟通。“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应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围绕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真实交流。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江之韵

何老师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讲座令我受益匪浅。“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以大任务引领、子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体验性学习,以新颖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指导代替传授,通过体验实现学习。

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活动中,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教学任务,学生的成就感一点一滴地形成,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充满期待。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潘娅妮

何老师从价值理解、内容解读、实践例举、教学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解读与实施建议,并举大量实例进行说明。从何老师的讲解中,我认识到所谓“实用性”是紧紧与生活和实践联结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2点:1.重视情境的创设,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教学,孩子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会产生真实需求,产生学习的动力。2.围绕真实的、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展开,站在任务角度,在问题驱动下,引导孩子深入思考、交流、体验,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思考者、表达者。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刘婷老师

作为发展性学习任务群之一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我最大的学习感受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真”,相对于“文学阅读”文本而言,“实用性”文本不管是写作目的还是写作内容方面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多多留意真实生活,创设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将生活搬进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去解决真实的问题,再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真实的生活中去,做到清楚、有效且得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本次张燕运河名师工作室线下+线上活动的开展,为学员们搭建了互相学习、交流分享、同促共进的学习平台。在课例展示中思考和进步,在同伴分享中商讨和学习,在名师总结中启智和成长。相信在张燕老师的引领下,在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携手并进中,定能把工作室打造为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成长的摇篮。

撰稿:季榕榕

吴依萍

摄影:孙雯晴

审核:张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