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杭州师范大学文晖实验学校进行了本学期项目化学习的第二次集中研讨。前一阶段,学校青年教师聆听了钱汝琦老师《项目化学习再认识》的讲座,对什么是真正有效的项目化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这一阶段的项目研修中,老师们分学科完成了即将实施的新项目的方案设计。

在老师们学习理论知识,打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自己的项目设计离一个真正的“好”项目仍有距离,本次集中研讨便是为老师们搭建了抵达“更好”的项目设计的台阶。研讨由PBL研修项目负责人陈昊烺主持,教师发展中心马晓萍老师参与指导。


一、项目目标与驱动性问题需要指向学科素养

英语组由毛妤老师进行了《“你的东西在我这”——失物招领》项目的分享。

项目简介:项目基于已有教材中的物主关系单元,学生通过搜索、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前学生的丢失及找回情况,并根据一定判断标准,来确定物品的所有者,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实地调查、记录并设计失物招领处工作计划并运行。

关于这个项目的研讨围绕着项目目标展开,在项目方案中“帮助学生学会保管自己的随身物品和贵重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物品”的表述与英语学科关联性不足。一个“更好”的项目目标与驱动性问题的确定需要体现学科特质,在这一项目中,老师们给出的优化建议,是从语法点以及通知文本写作的单元概念出发进行上升,上升至学科核心素养,用高位的学科概念去包裹单元概念,使项目的学科特质更突出。

数学组由施艳老师进行了《国歌结束 国旗到顶》项目的分享。

项目简介: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求升旗速度,并以直观的方式体现速度”这一本质问题,用“制定‘国歌结束,国旗到顶’升旗手训练方案”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去探究合适的升旗速度,并给出国旗队的训练方案。

在关于本项目“培养数学建模思想”的目标的讨论中,老师们提出了这一项目活动与这一学科思想的匹配度的问题。


二、项目设计应当讲求逻辑

科学组由沈诗佳老师介绍项目《“驯服”泥石流》。

项目简介:项目以郑州暴雨引起泥石流为背景,让学生感受泥石流的巨大危害,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学生通过土质山谷模型制作,模拟演示,实验探究,资料查找等方法,在直观探究泥石流成因的同时,深入思考泥石流的防御措施,最终形成泥石流防御方案。

老师们关于这个项目的研讨主要围绕项目设计的逻辑展开。一般地,项目设计两种逻辑,一是根据知识的逻辑,项目按照教材内容的学习顺序来设计项目活动。第二种是项目的逻辑,也就是基于驱动性问题解决的逻辑,也就是以终为始的项目逻辑。

项目中,科学组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与实践活动,将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控制变量思想等关键概念和能力分散其中,在项目整体性上稍显欠缺,使子问题与核心问题的关联性不足。因此,研讨中给出的完善意见是首先呈现核心知识,再基于核心知识展开项目的设计。


三、通过子活动的设计来带领学生达成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子活动的设计要匹配核心知识

语文组由周越老师进行《<朝花夕拾>人物世相交互展》项目分享。

项目简介:项目基于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名著阅读任务《朝花夕拾》,书中描摹了众多以鲁迅为交集的个性鲜明的人物,读者以此窥见鲁迅真实的生活状态及轨迹。本项目以如何完成一个展现真实鲁迅的人物交互展为驱动性问题,力求学生在推进项目过程中能够品读人物,感受当时世间百态,并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本项目的研讨围绕的问题是:与《朝花夕拾》中人物扮演者的交互活动能否达成“认识真实的鲁迅”的核心知识的理解。交互展的表演与对话展现的主要是当时的众生相,而不能展现核心知识中期待学生理解的“真实鲁迅”。此外,对话的话题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交流《朝花夕拾》文本内容,稍显创造性不足;如果交流的内容不受限制,又难以完成指向核心知识的理解。如何通过子活动的设计来带领学生达成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是这一项目设计需要优化的方向。

综合组由陈昊烺老师进行《全员运动》项目的分享。

项目简介:为了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偏弱的现状,让学生更加热爱运动,主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综合组共同设计了一个项目,以体育锻炼形式/技巧为核心知识,融入信息、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调研能力的同时找寻更适合初中学生的运动形式。

综合组的这一项目在老师们的研讨下,转向了对学校大课间跑操优化的思考。项目的这一聚焦过程,体现了我们的项目设计必须保证项目本身是值得做的、是能够做的,并且需要运用各种反馈来强化过程性评估,实现项目的有效实施。

PBL项目设计需要走向实践,我们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进一步的尝试中明晰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是PBL研修项目的下一站,期待我们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共同成长。

编辑/许耀元

摄影/姜帆

审核/马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