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宽幼儿园课程领导者的视野,把握好课程方向,科学建构并有效实施幼儿园课程,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特组织本次“活教育 全儿童”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提升培训活动。2020年1月7日,区幼教教研员、各公办幼儿园园长、课程实施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等共89人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古都南京,开启为期4天的学习之旅。


全收获课程:感受泥土香中的自由呼吸

1月8日,老师们来到南京市香山路幼儿园,这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幼儿园。该园刘悦副园长整体介绍了幼儿园的“全收获”课程,通过一个个案例的阐述,让老师们对于“在泥土香中自由呼吸,在书香中滋养心灵”的理念,在实践中如何真正落地有了具体详尽的认识,幼儿园空间的充分利用和丰富的游戏内容,拓宽了老师们的思路和眼界。老师们认真聆听、记录,体悟着香幼人的办园理想——“伴随孩子愉快地踏上学前旅程,幸福地聆听每一个心灵发出的童音,让园所成为孩子幸福人生的第一站”。



接着,南京市香山路幼儿园的教研组长王颖老师分享了农艺馆项目《甘蔗奇遇记》,通过“数甘蔗”、“量甘蔗、“收甘蔗”、“研甘蔗”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十分善于从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学习点,通过有效的策略推动幼儿开展新的尝试和更有深度的探究。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老师们专心聆听每一个课程故事、认真记录每一个案例、努力思考课程背后的来龙去脉,力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香山幼儿园对我们的到来进行了细致的参观规划,由不同的老师带领,整体介绍幼儿园的环境、活动和理念。老师们分组参观了该园的五个儿童主题场馆:农艺馆、创意阅读馆、生活馆、建筑活动馆和造型艺术馆。儿童主题场馆是由教师提供广泛的材料和有意义的情境,引发和支持幼儿进入情境,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寻找主题,开展持续的、较为深入的项目探究活动,从而锻炼能力、启迪智慧、陶冶品质。每个主题场馆有固定的指导老师,每个孩子一学期内要保证在同一个主题场馆连续活动四次。这种设计让教师对该场馆内容的研发和指导更有针对性,幼儿的学习亦能有连续性、持久性、专注性,获得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发展的可能性。



“活教育”理念:聆听一线教师的课程故事

1月9日,老师们来到了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教授提出“管理上松绑、课程上留白、做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等理念,在学前教育界引起轰动,像一股清流将活教育理论真正落实到儿童教育上面。本次不仅观摩了鹤琴幼儿园的环境,聆听了三个来自一线教师的课程故事,还有幸聆听了孔起英教授关于活教育的专题讲座。

首先小四班何可老师分享了关于《地铁之旅》的课程故事,主要从“老师是怎么做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孩子是怎么做的”三维度展开介绍。看到了教师在开展课程故事时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如何提供有效支持策略等,帮助幼儿深入认识地铁、激发各项能力,有效推动课程故事的发展。





接着是中一班魏灿灿老师介绍了关于《拔萝卜》的课程故事,通过收集绘本、结合环境区域、筛选绘本、确定剧情、商定角色、自制道具、在排练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看到了幼儿是课程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




最后大三班叶屏屏老师分享了《对联那些事儿》,抓住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小事“对联”,从集体了解、主动诉求、引导反馈、分享成果、发现问题、丰富经验等方面引导幼儿探索对联的秘密,不断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主动联系、主动思考、主动分享和主动观察的能力。



“全儿童”视角:发现观察评估的全新视野

过程性观察评估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与基础,可以帮助教师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开展过程性观察评估时,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困难重重。针对此种情况,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发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儿童观察评估指引》。1月9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国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专家组成员孔起英老师就为我们具体解读了该评估指引中的相关内容。



首先孔教授帮助我们理清了评估指引的基本定位和结构构成。作为基于儿童观察而指向教师教育的一种真实评估工具,指引的使用者是教师,与指南持相同理念,但与指南不同的是,该指引将指南五大领域的32条目标精简为25个发展的关切点,并作了内涵和儿童发展进程的解释。

而后孔教授引领大家理解指引中各发展关切点与内涵,同时依据儿童发展进程列出了台阶,并运用案例剖析、关键词解释、作品分析等方式向教师详细解读了指引中各领域的典型表现与行为示例等。孔教授的讲座富有知识性而又生动有趣,加深了我们对《儿童观察评估指引》的深层次理解和思考。


               “守童心”展览 :欣赏万名儿童的创意美术

1月10日上午,学员们走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世界是纸做”的江苏万名儿童创意美术双年展活动现场。本次公益展览本着“守护童心 深度教研 多元对话”的宗旨,呈现孩子们眼中“纸世界”的万千变化。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法纸浆艺术的魅力;看到了材质肌理技法的创新;看到了儿童跳出传统思维,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各种纸材赋予了新的生命。

“纸”背后的故事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放手儿童的发展,是教育课程的变革。相信孩子,守护童心,挖掘课程资源,找寻属于孩子的快乐时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次南京行,受益良多,通过环境观摩、课程故事学习等,让所有学员对如何科学设计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课程属于每一位老师、属于每一位儿童,教师要学会在小事中发现课程,真正看见儿童、理解儿童,使课程焕发生命力!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撰稿:郑小青、咸金琴、陈素丹

       摄影:杨阳、施永波 

审核:郑璐娜

              20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