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杭州市拱墅区STE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支持区域学校深入实践,拱墅区启动“种子计划”。为深化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的整体认识,促进教师关注项目中的学习,提升教师对项目要素的把握能力。2023年10月18日上午,“支持性活动、思维工具、表现性评价”等要素的专场在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举行。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杭州市拱墅区STEM教育研究员卢夏萍,运河特级教师张明臣、区第三批STE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部分种子教师。提交材料的教师结合案例,汇报自己对项目要素的理解,研究员穿插指导。
支持性活动
第一组讨论项目化学习中的支持性活动。京都小学的张熠老师分享在实施《搭建班级百草园》项目时的经验。他设计了支持性活动,如列举问题清单、设计问卷和访谈大纲进行调查,以及走访花鸟市场来了解种子特性等,帮助学生在植物选择时能够选取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
杭州市青蓝小学的李香老师提出在《植物桌游嘉年华》项目实施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设计思路。当普遍出现问题时,可以调整分享展示支持性活动的顺序,让同学在汇报中暴露问题,主动发现,并相互监督和纠正,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她还指出,动态调整支持性活动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杭州市北秀小学的潘怡如老师在《指示牌改进大挑战》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支持性活动的介入时机和程度非常重要。教师的帮助只能是引导和辅助,真正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自己经历,才能真正内化和建构正确而深刻的知识。
杭州市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的赵阳老师提出,《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设计》项目中的支持性活动初设计是根据核心任务确定的。他强调了完成该项目的学习目标和解决项目驱动性问题所需的支持性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活动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方式,以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任务分工。同时,还需要关注项目化学习活动与项目目标层次的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支持性活动。
杭州市风华中学的倪梦玮老师通过《“赋新传统”之我设计的云肩》项目,解决了教师们关心的三个问题:如何通过支持性活动持续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如何在丰富的支持性活动下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如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造支持性环境。
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李馨铭老师在实施《我是低碳环保宣传家》项目后提出,教师设计的支持性活动应该帮助学生补齐短板,为学生具备完成核心任务的条件提供支持。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角度,支持性活动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起到引导作用。
表现性评价
第二组的主题是关于项目化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杭州市明德小学的蒋锦红老师展示了如何通过将表现性评价可视化来提高评价效果。在《未来新家园》项目中,蒋老师将表现性评价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评价维度和评价对象四个方面的考量,设计了可视化的评价系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评价项目,并获得及时的反馈。评价结果可以横向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也可以纵向比较学生个体的成长差异,发现学生的特长,真正起到评价的作用。
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的徐腾飞老师在《小小购物设计师》项目中注重评价表的设计。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能力有限,徐老师多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年龄特点修改了预设的评价量表,使其更适用于学生,提高了评价的效果。此外,徐老师还强调了评价对象立场的不同。自评是用于自我检测,而师评是用于确认学生是否达标。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徐老师成功地设计了适用于一年级学生的评价表。
学习工具
第三组的主题是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工具。胡恩军老师介绍了在《策划一场“船王争霸赛”》项目中使用的四个学习工具,包括三步成果概要、拼图法、循环问诊和“红、绿、黄”分拣法。这些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核心任务和支持性活动。胡老师指出,学习工具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策略,学生可以借助这些策略来达成学习目标,而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调整、开发和适配学习工具,帮助学生一起达成学习目标。
傅剑敏老师介绍了在《制作一款高效的火灾预警器》项目中使用的条件-过程-结果思维工具及一些思考。思维工具贯穿整个项目,帮助学生梳理信息、理解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思维工具种类繁多,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探究的目标和问题,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工具。教师还要重视可视化思维工具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卢老师和张老师在会议中分别对种子教师的汇报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指导。这次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宝贵的反馈和指导,也为他们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分享的平台。教师们将继续完善自己的对项目要素的理解和把握。
撰稿、摄影:邱玲玉
审核:卢夏萍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2023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