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育新高级中学秋季开学伊始,即以“心中有学生,教育有温度,课堂有效率”为导向,开展了“有温度的教师”评选活动。此活动旨在引导教师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心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实践有效教学,推进课堂教学变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一批爱生乐教、轻负高质的好课堂,发现一批敢实践、有实效的好老师。

共有来自各教研组的十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评选活动,他们用扎实、有趣、高效的教学诠释了温暖教育的理念,构筑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课堂。

参赛教师风采展

《The FreshmanChallenge》

课堂设计:语篇的主题是“新生的挑战”。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美国新生Adam进入高中后面临的三个挑战:如何选择课程、如何加入心仪的橄榄球队、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本节课从“读”着手,设置了不同的阅读任务,如问题、表格、小组话题讨论等,引导学生应用略读和查读等方式,领略文本结构、段落大意,理清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培养学生抓关键词、提取与归纳信息的能力。在思考阶段,通过对中美学校生活异同的比较,促使学生产生共鸣,思考“如何快速适应高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责任感。

英 语 学 科

★课后反思★

本节课设计合理,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重点突出。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和任务的设置,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兼顾了学生的写作指导。体现了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的过程。通过学习Adam的积极乐观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挫折观和价值观;同时将浙江省高考选考模式融入到教学中,学习Adam选科的经验,教给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但是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于紧张,不是非常充分。以后的教学中,本人要学会张弛有度。

★组内评课★

曹俊老师的这节课,整体完成度高,达到了阅读课的教学目的。文本分析细致、精到,既有篇章结构的分析,有利于写作的布局谋篇,又有细节的理解和抓取,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并将教学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指导学生如何选科、如何快速融入到学习中,体现了情感教学的目标。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课堂设计:第一篇,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第二篇,逆流而上的民族韧性。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第三篇,弘扬民族精神,与中国同行。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政 治 学 科

★课后反思★

1.材料案例和知识点内容之间衔接的逻辑性有待加强,争取让案例和知识点紧密结合,案例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2.课堂中的亲和力有待加强,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中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和谐。

3.师生互动有待加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的发挥。

★组内评课★

1.从教态教姿来看,秦老师端庄自然、精神饱满,以慷慨激昂之感情和极具感染之手势带领学生走进了我们绵延不绝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2.从情境创设来看,这节课由名言:“华夏千载古悠悠,恰如江河向东流,纵然祸患无休国难当头,亦有勇者立潮头。”入手,道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露痕迹地引入本课的中心。

3.从教学过程来看,正确处理了教与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寻求知识、获取知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注重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在现代教学设备生动的呈现下,做到传授知识与情感教育并重,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和评价总结,又有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又有生生之间讨论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细胞膜的结构》

课堂设计:本节课从单元情境“人造细胞”入手,提出如何构建“人造细胞膜“这一核心问题。教学过程中,利用手摸卵黄膜感受细胞的柔韧度,为细胞膜的结构特征——流动性的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借助鸡蛋卵黄的染色实验引导学生感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再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视角,以一系列典型的生物科学史为支撑,合作探究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生 物 学 科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概念构建“的视角,开展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学习活动。本节课从单元情境“人造细胞”入手,提出如何构建“人造细胞膜“这一核心问题。将本课的3个基本概念或事实,分别对应学习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时,利用鸡蛋及其染色实验引导学生感知细胞膜及其选择透过性。再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视角,以典型的生物科学史为支架,合作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聚焦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理念。二是通过模型构建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是在完成细胞膜模型构建后,可以通过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等方式,或采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量表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另一方面,可指导学生深度开展模型构建活动。

★组内评课★

本节课教师以“情境—任务—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的同时,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亮点:

1.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真实、生动的情境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2.合理运用模型建构,促进概念理解。研究表明,体验是学习信息的关键来源,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体验中能更有效地构建重要概念。

3.教学主线的形意关联和稳步推进。本节以“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结构”为主线,以科学史为背景、以任务驱动学生活动,有目的地稳步推进教学进程。


《基本不等式》

课堂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把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高三复习课,让同学们自己填写公式的基本内容和最值内容,例题也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先动手解答,老师则是起到“点睛”作用,解答在学生例题中遇到的困难。本节课设有课前热身题和两个例题,热身题重在使学生澄清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例题重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应用,中途通过提问、板演的教学方式,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例题讲解时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尽可能消化,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 学 学 科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内容丰富,课容量适合高三,重点突出。注重学生的听课反应和听课效果。重点放在基本不等式的求最值应用上。强调基本不等式的三个条件的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不足之处:虽然是高三复习课,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是有些遗忘,表现在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还不能达到灵活应用,尤其是不能快速的凑出定值。课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可以再多一些。

★组内评课★

本节课中,高老师主要讲明了基本不等式的基本内容及应用问题。整堂课条理清楚,设计合理,目标明确,难度合适,同时也多角度的解决问题,满足学生需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课堂设计:先通过表格呈现五种交通工具,提示学生对比速度公式,自主探究出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表达式,从而加深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再通过表格中几种交通工具的相关数据比对,重点强调要注意区别“速度快”、“速度变化大”与“速度变化快”的含义,通过设计表格,呈现几种减速快慢不同的交通工具,在学生计算加速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理解了加速度的正负号代表的是方向而非大小。从而顺利探究加速度方向与物体加减速之间的关系。

物 理 学 科

★课后反思★

课堂通过让学生对几组做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计算过程,让学生快速明白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一致,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探究更多关于加速度方向问题,导致临近下课时还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加速度为负值则一定做减速运动,没有理解加速度如果为负值也有可能做加速运动,可见关于加速度的方向问题,还需要经过更多一些时间的探究和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组内评课★

整堂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循循善诱,引导的很到位,让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板书清晰明了,同时讲练结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课程设计:本节课通过计算机如何“绘制一个正多边形”为实例,从“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程序”4个环节完整呈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不断更新问题,更新代码,引发学生思维的不断迭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程序设计的快乐。

信 息 学 科

★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欠缺,往往被归因于程序设计的语法薄弱,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首先在于问题求解模型的创造能力,其次是算法的细化不到位。本课的最后一个设计,让学生完成“靶心图的绘制”,在对坐标与半径的处理,是一个难点,往后教学中对这部分弱项会给予更多训练,以提升学生自身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组内评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循循善诱,课堂导入设计的情境也很贴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能激发学生程序设计的好奇心,实现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问题,达到教学高潮。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能注意学生创作的情况,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解答,体现“学为中心”,值得学习。


《速耐项目训练》

本节课以快速运动项目50米和中长距离运动800米训练为主,两组短距离快速运动,主要锻炼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稍作休息,调整呼吸和心率;再按男女分组,进行中长距离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半有氧半无氧快速运动的能力,同时锻炼呼吸和心肺功能,提高身体血液的供氧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调整呼吸,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摆臂方法、收腿摆腿方法来运动锻炼;最后以腿部拉伸为放松活动,拉伸腿部肌肉韧带,排解乳酸。

体 育 学 科

课后反思

本节课运动量安排适中,有快有慢,有动有静,整体比较合适。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但女生因身体原因,见习人数较多,对于见习生的运动安排,运动量较少,以后可以再全面一些。

组内评课

本堂课主要围绕市体质测试项目展开,其中50m跑与男生的1000m、女生的800m跑对学生速度及耐力的提高很有针对性,对学生在短期内提高速度和耐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高,效果良好。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课程设计:从工业革命引出本课课题: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从浪漫主义的文学、音乐和绘画三个角度,讲述浪漫主义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品。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浪漫主义的背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拜仁和雨果、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贝多芬和舒伯特、浪漫主义绘画代表德拉克罗瓦。最后,总结浪漫主义文学对世界和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历 史 学 科

课后反思

本次课利用各个代表人物的原文作品,让学生进行诵读,带领学生自己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情绪,以此带领学生感悟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与学生互动较多,但是部分学生阅读后并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诗歌、音乐的内容,需要稍加引导。课堂环节有些紧凑,还可以进一步地优化。

组内评课

整堂课的内容紧凑,逻辑清楚,从工业革命引出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再结合材料让学生对背景进行分析,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然后又以浪漫主义为中心,以相关联系的文学、音乐、美术为子目录,自上而下地精心构建逻辑严密,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络。为加强课堂的趣味性,陈老师用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以及一些小故事,活跃课堂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浪漫主义的理解。


《乙醇》

课程设计:从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引出课题。从一些俗语和生活常识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从乙醇和乙烷结构的对比中了解烃的衍生物的意义,并且了解乙醇分子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所取代的产物。通过对比金属钠在乙醇和煤油中的现象,了解乙醇羟基上氢原子与乙基上的不同,且更活泼,再得出官能团的定义。通过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并分析其反应规律,认识氧化反应的基本规律,知道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醛、乙酸,了解有机化合物的转化。最后通过乙醇在生成、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乙醇在能源、饮食、健康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化 学 学 科

课后反思

课堂上从身边的化学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本节课重点问题解决得较好,详略得当;通过实验探究、知识对比联系,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整堂课气氛比较活跃,但时间略显仓促,拓展延伸这一块没真正展开,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

组内评课

本课堂结构自然流畅,能结合生活经验,突出化学学科的实验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有机化学“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的学习规律,建立了“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模式,达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建议再增加钠和水的演示实验,对比钠和乙醇的实验,并进行分析总结。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课程设计:本节课从喜马拉雅山引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入手,重点在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板块运动形成山脉、高原、海沟、岛弧;裂谷、海洋、海岭,以及根据板块知识这些地形在全球的分布状况。

地 理 学 科

课后反思

知识点的引入启发性不强,互动较少。课堂上比较容易变成知识点的罗列,忽略了逻辑性。

组内评课

杨媛媛老师的这堂课,过程脉络清晰,重难点突出。通过板块图绘制,落实学生的区域认知;通过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探究,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够很好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图文 | 钭继慧、任课教师

编辑 | 姜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