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杭州拱宸教育集团在进一步理清“增与减”关系,锚定“赋能、提质、增效”三大目标基础上,积极探索“三增·双减”新路径,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新形式,助力“拱·有优学”战略落地生根。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0月9日,杭州拱宸教育集团(星澜校区)利用秋假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赴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开展秋季研学活动。本次研学以“跨越时空旅行,探寻千年文明”为主题,以“研学1+X”为主线,融项目化学习于场馆学习之中,使学生在探访千年前良渚人的生活方式时,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加以理解。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依据事先布置的研学任务单,深入探访良渚古城,近距离感受古文明的历史气息。

研学场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考古圣地。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主要设置了城门和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和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等片区,总占地三千平方米,满目秋意,环境优美,是将古文明遗址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在本研学场馆,学生主要体悟古文明和自然的气息,实地感受作为当时的良渚人,如何看待这片自然,又如何在这片蛮荒大地上生存。

亲近自然,感悟秋意

在空旷的道路中行走,松树苍翠而静默,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秋草地在远处延伸起伏,一切都染上秋日深沉的色彩,编织着秋日古老的童话。目之所见,景致如印象派大师不经意地点染,又如明清山水画派笔下恬淡幽远富有禅意的秋意图。这时,小小少年们在秋草地中穿行,感悟深深的秋意。

自然界不仅是植物的世界,同样也有动物,在鹿苑,孩子们还和梅花鹿展开亲切的互动。

走近文明,体验历史

公园内茅草屋还原了古良渚人的生活环境,各种手工体验区又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在河道与作坊区域,这里根据考古发现复原了当时作坊区繁荣的生产场景,通过房屋人物的雕塑,展示加工玉器、漆器、石器。同学们在其中体验纺织、夯土、打陀螺等生活和工作场景,乐在其中。

学习党史,传承精神

遗址公园路边设有党史知识介绍,小小少年们不时驻足学习,他们将继续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在深入感受良渚遗风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良渚人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创造力,因地制宜建设生活环境,做到了人与自然和共生。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语文中古诗词描述,科学中关于生物进化的阐述,历史中对于人类文明的讲解。

研学场馆:良渚博物院

仅仅一个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让同学们意犹未尽,还想要具体了解良渚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于是大家来到了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魂”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此时,小小少年们在良渚博物院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有的蹙眉深思,有的奋笔疾书,有的讨论热烈。原来,他们正在完成研学任务单——通过参观博物院,从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生活等各方面深入了解良渚的具体情况。

项目化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项任务需要小组分工合作,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完成,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出发,依托博物院里丰富的展览和介绍,进行归纳和总结。

博物院展览形式十分丰富,不仅有实物展品,还有场景、微缩模型、人物雕塑、光电显示、视频短片和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同学们通过直观的形式了解了良渚人的生活环境,感受五千年的文明,不禁连连叹服。

博物馆也可以作为教育资源的生发地。在研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切实运用现有资源,综合讲授拓展相关知识。社会学科的张老师和黄老师为同学们介绍良渚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关联互动。

英语程老师借助博物院英文资料,引导同学们在句子的语境中揣测词义,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他们的词汇量。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中,课外的迁移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在路上,你们拥抱自然,感受秋意,慢慢走,欣赏啊。

在路上,你们博学勤思,笃诚践行,脚踏实地,向阳而生。

良渚文明的起源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储存库,通过此次“研学1+X”,不仅综合运用“项目化学习”深入助推“场馆式学习”落地,让同学们增加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综合理解运用各学科知识,更将课堂迁移至遗址和博物馆,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本单调的课本学习,变为了课题探究,真正让同学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提质增效。


撰稿:俞依青、黄琦

审稿:苏翔、程东英

摄影:曹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