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从垃圾分类开始做起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无废城市”,并不代表城市不产生废弃物,而是能够完全妥善处置废弃物。无论是生活垃圾也好,餐厨垃圾也好,建筑垃圾也好,或者是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电子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真正实现“无废”。

传统的垃圾处理的方法大多是堆放填埋方式,占用大量土地,并且蚊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我们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成为现实的主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在2019年5月底,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建议,尽快修改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依法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行为设定相应罚款;杜绝混装运现象,明确“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种垃圾都要强制进行分类,装运。垃圾分类的话题,频频霸占热搜网络上,除上海,北京等46个城市也即将后来居上。一时间谈论声不断,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调侃的,有吐槽的,但绝大部分声音是:赞成垃圾分类,但须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过快,过急。瞬时,揭开了“垃圾分类”强制生活时代的序幕。

参与垃圾分类,首先要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再以旁观者,而是以参与者甚至主人翁的身份投入行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道理就在于此,只有我们从心底里认同垃圾分类,并将其视为文明与公德的良好体现,垃圾分类才在源头上有了保证,在根本上有了精神意义。

其次,主动担当践行垃圾分类的好行为。不知道同学们现在是否都能熟练地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了。蓝桶放塑料,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绿桶放,果皮,菜叶,剩菜剩饭等易腐垃圾;红桶放废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以及灰桶,放烟蒂,尘土,污染纸张等其他垃圾等等。这些分类要求不应该只停留在纸面,应该成为同学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垃圾分类中体悟到保护环境,维护绿色的成就感。也许同学们会说,学校里的垃圾反正是统一处理的,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不然,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我们慢慢的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营造出“分类人人做,分类为人人”的良好氛围,才能在将来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跟进后限度地发挥垃圾分类的作用。

同时,同学们在家里也应践行垃圾分类,多备几个垃圾桶,装不同的垃圾,尽量减少一次性的物品的实用,引领父母一同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等等,将垃圾分类真正的落实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植根在每个人的心中。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更应当切实地树立起时代责任感。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为“无废城市”建设添光增彩。

                                                发言人:高一(1)班施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