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乍寒还暖,10月21日下午沈旭东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揣着浓浓秋意相约大运河畔的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在桂花香中听着来自浙大附中的顾建辛特级教师聊起关于教与学那些事儿。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是顾老师送给工作室每位成员的第一句话,他鼓励大家注重专业成长和点滴积累,方能厚积薄发。顾老师将他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高度浓缩在学科素养、言说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堂建构四大板块的分享之中,深入浅出地为成员们剖析学科素养的内涵与发展,借助鲜活的项目式学习课例展示素养在学科学习中的养成与应用。

顾老师从历史纵轴上比对了教与学中专用名词的演变,从唯一、有序、单一的“课本”向有选择、可变、宽泛的“文本”转变,从贴近现实、学生中心、各种教育理论向追求理想、面向全体学生转变,尤其是教学目标更是发生了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演变历程。从五六十年代的“双基”目标到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的培养,再到本世纪初的研究性学习,然后才有了新课程改革后的核心素养目标培养,教学目标内容的全面、高阶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科教师们必须真切地领悟知识技能与能力、素养的联系。

顾老师为了帮助成员们更好地理解各维度目标的内涵,运用驾校学习的实践经验向大家解释知识学习和技能操练的相异之处,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方能形成能力以及如何后续培养学科素养。接着,顾老师向在座成员们分享了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希望成员们也能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除了鼓励教师们要跳出盒子想问题,更是提到如何运用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丰富思维方式。顾老师展示了“佩挂式除菌卡有效性研究”的学习案例,学生经历跨学科学习、学科学习后对产品功能提出了新见解,突破了固有认知,实现了批判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是学科素养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乎众人意料之外,顾老师还是个国文迷,为大家开始说解“教育”二字,“育”是会意字。甲骨文上部是一个女子,下部是一个倒着的子,会妇女生子之意。金文从母。小篆承接甲骨文、金文。隶变后楷书写作“育”。《说文·部》说育,培养孩子使之做好人好事。从,肉声。《虞书》说:“教育孩子并使之成长。”顾老师引经据典地说明学校教育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精神成长和科学获知的培养目标。

顾老师生动形象的说文解字,戏说了核心素养应当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细数了教育改革历程,并分享了科学家经典的研究过程以及教学中成功的项目式学习案例,正当成员们意犹未尽之时,本次学习活动进入下一环节,沈旭东院长向成员们发起了新学期工作学习目标,向每位成员提出了殷切的期许,并确定了本学期工作室活动整体方向。沈院期待在座的成员们能继续学习论文写作基础,工作室内积极开展互动、分享、评比等实践活动,努力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教研一体化、以赛促研的自我提升意识,创建互帮互促、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暮色渐近,工作室的成员们纷纷诉说着本次学习活动的心得与收获,反复咀嚼着今天接收的新鲜干货,思索着如何内化和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也共同期待着下一次学习活动。

图文:孙 婧

审核:张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