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新教材的研读和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对新教材的解读与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0月15日,在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开展了张明臣运河名师工作室活动暨喻伯军网络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喻伯军老师、喻伯军名师工作学科带头人叶军老师、黎作民老师,喻伯军名师工作室张明臣学带团队成员、张明臣运河名师工作室成员。同时,拱墅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万嵩海老师、叶晓琳老师,原拱墅区五个名特工作室的导师及部分成员,“拱有优学”共同体兄弟学校的老师以及区内部分小学科学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张明臣老师主持。

(一)同课同构,共生精彩

工作室成员李冬融老师和喻伯军名师工作室学带黎作民老师围绕新教材五上《计量时间》单元第一课《时间在流逝》进行了同课同构的教学设计,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演绎了不同的风采。

第一节课是李冬融老师展示,李老师通过简单的谈话,带领学生聚焦古代计时工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资料,了解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归纳出这些计时工具的特点。李老师利用“怎样猜测一炷香的燃烧时间”这样一个任务,驱动学生展开实践。学生结合材料,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了解可以用计时看距离或规定距离计时两种方法来测量整个香条的燃烧时间,同时李老师也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了如何公平地展开测量,教师出示了优化方案后,提供了微课指导和模拟体验。随后学生开始展开实践活动,实践过后,李老师运用对比学习单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度研讨,学生围绕自己的数据发现表达自己眼中香燃烧的规律,最终意识到香条燃烧是比较准确的,回顾整节课学生意识到人类计时工具在不断发展,不断精确。李老师最后用一段“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第二节课由黎作民老师呈现,黎老师通过“猜一猜现在是几点”、“估计一分钟有多长”两个课前小挑战,带动学生关注到本课的研究对象:时间。在聚焦环节,通过“古人没有钟表,靠什么来判断时间”这样一个问题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并用知识卡片帮助学生认识古人如何用太阳计时。在实践环节,黎老师拿出手中的一根香,让学生预测这根香能燃烧多久。很多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就直接做出了猜测。这样的问题引发了本课的任务:怎样在短时间内测量一炷香的时间。学生结合材料,在组内讨论设计方案,黎老师深入小组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想法,并邀请学生上台,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学生开始了实践活动。通过研讨学生发现“不同方法”测香条的燃烧时间,结果很相近,由此推测香条燃烧是比较准确的。最后黎老师通过一部短片让学生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史,不过播放到一半视频戛然而止,剩下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期待后面几节课的内容。

(二)专家引航,砺行致远

课后,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叶军老师围绕两堂课做了简单点评。他充分肯定两位教师高度解读教材,也提到了两堂课的几个特点。一、任务驱动。利用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关注思维。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三、有效失败。当学生自己提出的方法有问题,教师应当及时纠正还是让学生经历失败,教师要意识到有效失败的意义,即让学生在失败中收获和反思。

最后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喻伯军老师进行总结。喻老师提出,教师要从大单元角度思考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设计。一、分析单元特质。以《计量时间》单元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意识到时间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交流,及时对学生的语言归纳小结,在结合学情的分析基础上进行“再建构”,为整个单元做好铺垫。二、考虑教育的价值属性。从整个单元来看,厘清每节课的价值;从单节课来看,厘清“点香条”活动的价值。在科学教学中还可以渗透科学史和技术史,将科学探索者的困惑、试探、创新的智慧之光展现给学生。

三、教学手段的运用。鼓励在课堂中运用短视频,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四、提问与交流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要聚焦课堂提问的精准性和层次性,即提问时精准,要关注目标的指向性,在交流时也要时刻围绕本课的核心问题展开。

本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专家引航的方式,加深了老师们对新教材的理解,为如何上好科学课开阔了思路,引领了方向。

摄影:邱玲玉

撰稿:唐玲燕

审核:郑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