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工作,扎实提升保教质量,在托育课程的建设中更好地支持儿童的生活与生长,2023年11月23日至11月24日,我们济济一堂,相聚在拱墅,举行杭州市“幼儿园托班课程园本化建设与实施研修月”主会场活动。本次活动由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主办,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承办,杭州市蓓蕾幼儿园及杭州市西园实验幼儿园共同协办。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幼教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汪劲秋,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幼教教研员刘雯虹,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史寒屹,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吴林富,拱墅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副科长毛怡平,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硕导王磊博士以及杭州市十三个区县市的幼教教研员、园长、骨干教师,汪劲秋名师网络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共计16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通过实践经验分享、现场联合教研、幼儿园课程环境观摩、区域托育课程推进经验报告、专家专题讲座、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聚焦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托育课程园本化的建设与实施展开交流研讨。

领导致辞

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史寒屹女士,从宏观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情况分析说明了“托幼一体化”工作高质量推进势在必行的发展现状,并用一系列直观的数据分享了拱墅区对于“托幼一体化”工作的探索脚步,致力于打造10分钟的照护圈,保障孩子们在家门口入托的需要。同时史副局长还从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托育园本化的课程建设等各方面详细介绍拱墅区在“托幼一体化”工作推进中的多维支持,并期待未来更高频次、立体化的高品质托幼活动开展。

板块一:托班课程园本化的建设与实施经验分享

托班课程的园本化建设需要立足各园实际,对2-3岁托班课程进行整体思考和系统规划。这需要幼儿园盘点本园所拥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挖掘价值,建立起托班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之间积极的关系,并以完整清晰的课程架构指导具体有效的课程实施,最大限度满足托班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他们顺利实现从托班到小班的过渡而助力。主会场的活动,就是让百花齐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经验在这里汇聚和碰撞,相互学习、彼此启发,从而进一步推动全市托班课程园本化建设的质量提升。

01/《理念相承·自然衔接·关照差异——“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园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杭州市胜利笕成幼儿园园长史曼丽以“一脉相承”为理念,关注2-3岁托育课程与3-6岁的生命力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衔接性和递进性,课程内容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从环境资源的“一体化”运用,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培养,后勤保障的“一体化”管理为“托幼一体化”课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02/《基于婴幼儿年龄特征——对“花草园”托育课程架构的新思考》

杭州市西湖区水晶城幼儿园戴晓蕾老师以2-3岁婴幼儿阶段性、近距离、依赖性、极短暂、广识别的年龄特征为课程开发的新基点、新思路,从课程的目标与架构,一日生活的托育课程全体验等方面详述了“儿童权利优先、关系赋能”原则下的“花草园”托育课程。

03/《点点滴滴·自在生长——回应式托班课程审议的实践与探索》

杭州市钱江湾幼儿园薛欢、李玲玲、赵婷、周悦四位老师从课程审议角度为我们呈现幼儿园如何通过“三阶十二步”线型循环式课程审议机制,不断优化调整、共同构建适合托班幼儿的“回应式托班课程”过程。

04/《“魔方”模式下托育课程内容的建设与实施——托班“果果蔬蔬”主题活动中“预设•调整”的思导行》

杭州师范大学幼儿园托育部邵丽美、陈琳、任丽菠三位老师以主题案例分享方式清晰阐述了“魔方”模式下“果果蔬蔬”主题活动的课程开展,从“我要教”到“我可以支持”的支持策略调整,帮助教师在实施操作中更好与婴幼儿实际契合,提升适宜度。

互动交流:

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安吉路幼儿园姜娜从时代背景下的业态视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视角(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讲述了杭州市“托幼一体化”集成改革的意义。随后结合4个园所带来的托育课程案例,以科学性、园本化、差异性为关键词从构建方式、园本样式、关注差异等视角对这些具体案例进行解读,并提出幼儿园托育课程建设如何化繁为简、数智赋能、打破定势等问题,为后续的探讨提供良好的思路和方向。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幼教教研员吕春妹肯定了四家幼儿园在“彰显“以幼为本”的课程图景、促成“托幼一体”的课程架构、形成“形态物化”的操作指南、促使“改进完善”的优化机制”的四个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时,吕老师还提出课程建设应基于广泛而真诚的对话;基于系统的架构,体现“全面规划和全程规划”。

板块二:分会场互动研讨

01/《高品质的托班课程环境建设》

桐庐县富春江幼儿园教育集团吴英娟,临安区玲珑街道启恒幼儿园唐丽君,临安区教育研训中心陶沫岚,临平区临平第一幼儿园章敏,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施林红五位老师以现场联合研修方式,通过“什么是高品质的托班课程环境”、“如何建设高品质的托班课程环境”和“在高品质托班课程环境建设方面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三个问题的现场互动与讨论,为我们展示了对“高品质”托育课程环境的理解与思考。

02/《在关系中生长——托班养育课程园本化建设与实施》

杭州市东园婴幼园戴丽丽老师详述了如何在儿童关系发展与回应照护理论的指引下,构建了“在关系中生长”的托班养育课程。真正做到让婴幼儿在“关系”中漫步滋养、自主生长。

03/《柔软、亲密、温暖托班共同伙伴关系的构建与思考》

杭州市蓓蕾幼儿园陆燕丽老师具体介绍幼儿园通过生活环境的打造、课程和游戏中儿童与重要他人的多向互动、多路径的家园协同养育三条路径,为托班儿童建立“柔软、亲密、温暖”充满爱的成长空间,不断扩大“共同伙伴关系圈”,支持儿童立体成长。

04/《小小生活+托班“亲柔 ”课程的架构与实施》

萧山区西山幼儿园丁燕丽园长从“家庭式环境+”、“愉悦式游戏+”、“生活式项目+”和“体验式节庆+”四个方面我们整体呈现了托班“亲柔”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过程。

互动交流:

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沈颖洁以柔软是托育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教育主张为起始,对于“关系”在托育课程中的重要性进行再强调。同时,对于托班课程建设与实施提出了基础课程的资源式使用、注重母性的爱的力量、营造家的氛围与味道、回归本能与天性等建议,为幼儿从托班到小班的过渡助力。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学前部主任蔡振岚老师认为高品质的课程环境应当是能让幼儿产生“我被尊重、我被喜爱、我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感受的环境,并提出五个建议和三个问题:怎样读懂眼前鲜活的儿童?对于2-3对群体的研究我们需要有怎样的视角?如何创设高品质的托育课程环境?她认为适宜课程环境的基础是教师保持多元、保持丰富、保持高度灵活性、适应儿童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以更具包容性的环境满足儿童需求,支持儿童学习。

05/《基于现实基础,指向切实有效托班课程评估的思与探》

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翁丹丹,钱塘区前进小步幼儿园饶春燕,淳安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孙萍,淳安县姜家镇中心幼儿园朱萍,建德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方琴,建德市大慈岩中心幼儿园叶丽仙六位老师聚焦“评价”,通过联合研修报告方式介绍了托班课程评估的架构之思和一张表、一幅图、一档案的托班课程评估探索过程。

06/《对标· 评估· 转型——永昌镇幼托幼一体化转型建设的初实践》

富阳区永昌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詹国芬从课程理念、课程架构、课程实施和依托理念展开课程评估四个方面讲述了永昌镇中心幼儿园如何对标、评估和转型的“托幼一体化”课程实践历程。

07/《s.s双轨交互式评估为载体的托育课程环境质量提升探索与思考》

杭州市西园实验幼儿园园长金川以托育课程环境质量为切入点进行托育课程的园本化探索,以“S·S”评估工具为载体(Star map“星图”+SOLO),通过“星图”和“SOLO”评估,对托班孩子在课程环境的生活、学习与发展状态进行识别、分析和决策,从而构建园本化的课程环境质量内部评估体系。

08/《盘活环境 唤醒感官——托班户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杭州市钱塘区月雅河幼儿园园长陈燕通过场地、布局和材料三要素,以多样性、可及性、互通性为原则,打造了“好玩的学习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梳理出“悦芽”课程下的托班补充性课程——“趣玩吧”户外感官课。

互动交流:

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汤肖丽围绕托育课程建构中的“评估”这一关键词提出了三点思考,即探寻园本“自我评估”工具,助力教师开展托班课程实施;要注重开展“基于实证”的评估,实现课程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助力;可尝试构建以合作共建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的评估教研样态,在真实的评估与研修中,贴近儿童走近儿童。

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春云以三个方面的思考提出自身建议:一是加强托育教师的培养工作,帮助教师在托班课程实施中做到“知行合一”;二是设计科学适宜的评估工具,基于托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延续性,把“托幼一体化”真正落实;三是思考托“小”衔接的关键要点,为幼儿从托班到小班的过渡助力。

版块三:托班课程园本化建设与实施的区域推进和理论探讨

幼儿园托育课程的园本化建设与推进,除了幼儿园基于托班幼儿发展特点、家长的需求、基于园本资源和课程的实践探索,更离不开区域教研的整体推进和科学育儿理念的专业引领。

01/《回应·支持:双视角对话探寻托班适宜课程区域推进幼儿园“托班课程园本化建设与实施”研修概述》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学前部主任蔡振岚老师,从基于先期行动和实践反馈确定研修重点、基于园际差异和教研归旨重置研修路径、基于发展需求和共性问题推动学习碰撞转变三个部分具体阐述了区域研修如何组织课程负责人基于双重视角展开深度对话,逐步达成共识,明晰托班课程实施方案设计要义与实施要点,从而建构起有别于3-6岁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课程,并动态优化。

02/《以关系为基础:让课程为每一个不可预知的生命赋能》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前研究员万小飞带来了区域托育课程推进的研修报告。具体阐述了上城区如何通过“关系哲学”视角帮助幼儿园厘清环境、课程和托班幼儿之间的关系,并以“持续发展”的视角,站在更大坐标上系统规划区域研修,在“剥洋葱式”教研方式的分阶段研修中双线推进,以抬谷造峰之势提升区域托育质量。

03/《托班教师的回应互动及其洞察力》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硕导,王磊博士一直致力于“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师幼互动”的研究。研修中,他带来了《托班教师的回应性互动及其洞察力》讲座。从托班课程的特点分析开启,讲述了师幼互动与托班课程之间融合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以视频案例这一直观的形式重点解读了回应性互动的概念,回应性应具备的特征,回应性应遵循的流程,以及洞察力与回应性互动的关联,集体养育中回应的难点与对策等几方面内容,帮助一线教师提升在托育课程过程中和孩子的回应性互动质量,从而促进托育课程更好的实施。

一天半的活动中,各区县教师分享展示、交流讨论,思维碰撞、精彩绽放。参会教师纷纷表示信息丰富,收获满满。

本次研修最终评出托育课程园本化建设与实施研修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优秀组织奖6项,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幼教教研员、特级教师汪劲秋女士,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硕导,王磊博士为获奖单位颁发奖状。

活动最后,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幼教教研员刘雯虹老师对本次研修活动做总结。刘老师提出幼儿园托班课程园本化建设与实施的未来优化发展路径:一是链接理论,从经验化走向科学性;二是贴合实际合理定位,把握园所课程的最近发展区;三是关系为基,注意动态生态,多方通力合作;四是关注改进,从自我反思和选择适宜工具等方面追求托育工作的改进。最后,刘老师以“成为有力的回应照护者和优秀的婴幼儿教育者”与参会教师共勉,为本次研修画上圆满句号。

躬身耕耘润初心,托举幼苗向未来。探索与实践“如何打造适宜的托班园本化课程”任重而道远,杭城幼教人将继续深耕“托幼一体化”建设,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托班课程体系,为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让我们以一腔情感去爱、一米视角去看、一日活动去思,满足幼儿需求、倾听幼儿心声、优化幼儿照护,努力实现“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

                                      撰稿:杭州市蓓蕾幼儿园 盛于蓝

审核: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蔡振岚

2023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