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拱墅区2023年“运河之声”课程教学节在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文汇校区报告厅顺利启幕。本次课程教学节围绕“强化学科实践 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展开,探索素养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助力拱墅教育高质量发展。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朱永祥,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杨凯锋,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俞晓东,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周文叶,台州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王少非,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郑东辉,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蒋永贵,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申宣成,浙江大学教学研究处副处长、副教授何珊云,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杨晓哲,中国教师报名师工作室主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书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初中科学教研员沙琦波,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史寒屹,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罗才军,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沈旭东。出席活动的还有来自杭州市各城区教研室主任、教育研究院院长,拱墅区教育局相关科室领导、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及全体研究员、全区各中小学校长、相关分管领导,以及来自广西、绍兴等省内外的教研员。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嘉宾,以及拱墅区联盟学校、结对学校、区内各中小学的老师们共同参与直播研讨。本次活动由拱墅区教育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胡培兴老师主持。



【启幕与见证】

活动伊始,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党总支书记、主任何东涛致辞。何主任表示,一直以来,拱墅区秉持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各级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下,在“教学评一致性”、“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教方式变革”、“深化作业和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期待拱墅区能够积极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学科实践的理想样态,为广大中小学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思路,贡献区域推进课改的拱墅智慧。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党总支书记、主任杨凯峰致辞。杨主任表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校要积极转变育人方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的实践学习,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撬动教学方式变革。各地区要充分发挥教研、科研部门的指导作用,着力解决课程实施的重难点问题,为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期待拱墅教育人能够围绕本次课程教学节的主题,深入交流,共商共享发展成果,不断砥砺奋进,真抓实干,为谱写杭州美好教育新篇章贡献拱墅力量。

接着,拱墅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亮致欢迎词。陈局长代表全体拱墅教育者向各位教育同仁表示诚挚欢迎。他表示,拱墅区自2016年启动第一轮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工程以来,在省市各级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与支持下,探索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优化学校课程实施路径,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当前,新课标及实施办法强调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教学改革。如何践行课程新理念、变革教学新方式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希望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对新方案新课标落地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所收获和启示,为提升拱墅区义务教育学校育人质量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拱墅区开启第三轮课程改革,本轮课程改革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撬动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场的领导专家上台见证《杭州市拱墅区关于强化学科实践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工作指导意见》发布。随后,陈亮局长为各拱墅区三轮课改项目指导专家颁发聘书。


【主旨报告】

开幕式第二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带来《新课程关键词》的解读。崔教授重点阐释了“教-学-评一致性”、“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三个课改关键词。在对“教-学-评一致性”的释义中,崔教授提到,课程标准是学科教育永远的“家”,教学变革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回家”,所有没有指向课标达成的教学改革其实都是“离家出走”。崔教授认为,评价就像GPS,驱动课堂上的教与学;评价是教与学的粘合剂,既监测目标达成,又为教学决策提供证据。在对“学科实践”的解释中,崔教授指出,核心素养要用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学习学科知识。学科实践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做法,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在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解读中,崔教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ITL)是推进课程综合化与综合学习的重要路径,并通过“为何将‘跨学科’理解为‘跨科目’?”“为何是两种类型:A跨B型、A跨B+型?”“为何需要以‘主题’来整合内容?”“如何理解ITL与学科学习的关系?”“如何理解‘主题学习即实践学习’?”“如何理解ITL的‘目标定位’?”“如何落实好跨学科主题学习?”七个问题为学校和教师指明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


【实践报告】

开幕式第三部分是两所学校的实践经验分享。杭州市青蓝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娄屹兰作《“经历伴随学习”的实践探索》的主题分享。娄校长从问题出发,系统地介绍了杭州市青蓝小学经历伴随学习小学生育人方式22年的实践经历。学校集思广益、挖掘资源逐步构建起三类十二种经历伴随学习的实践模式,形成了经历伴随学习的教学范式,固化了经历伴随学习的学习工具。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打通了学习与生活的通道,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娄校长指出,在新课标“强化学科实践”的背景下,杭州市青蓝小学“经历伴随成长”也将持续深化。

杭州市长阳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清玉作《课研同行:深化学教变革》的主题分享。吴校长从学科实践校本化实施面临的困惑入手,从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作业设计、校本研修和科研支持五大方面详细介绍了杭州市长阳中学的学教方式变革的策略。吴校长认为,学科实践是从学科视角出发,去审视问题、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倡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建构知识体系,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科思维素养。杭州市长阳中学也将围绕“学科实践”逐步完成TOP课堂1.0向2.0的迭代。


【圆桌论坛】

精彩的专家报告后,在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初中数学教研员李馨老师的主持下,专家们就“以学科实践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的路径与策略”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周文叶教授认为,育人目标的迭代决定了学习的变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是通过学科典型的方式学习学科知识。学科实践不是零起点,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迭代升级。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提出,学科实践是将原本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全面地、系统地、一体地发扬光大。学科实践的学科推进要以小见大,一线教师要关注并设计好教学活动中的任务,斯老师认为,一个好任务的标准是起点要低、底面要宽、生长性要好、参与度才能高。杭州市文津小学黄鼎汉校长讲述了三个和食物有关的学科实践的案例,黄校长认为,“实践”的“实”代表着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带领学生真实学习;“实践”的“践”代表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孩子跳出课本,走向窗外,践行想法。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中学科学教研员于浙园老师从区域层面介绍了初中科学学科实践的做法,于老师认为,开展学科实践的目的是变革育人方式,落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目标。区域推进学科实践要对以往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对课标的新要求进行梳理和反思。课改推进要循序渐进,要真正理解学科实践的内在逻辑。杭州师范大学申宣成教授认为,学科实践是对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表现性评价等教育实践的深化融合,学科实践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做法,那么大单元教学可以理解为典型的内容,项目化学习则是典型的问题,表现性评价是典型的成果,最终都指向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学习更有意义感,让知识显示出生活的价值。


【开幕式总结】

活动最后,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沈旭东作开幕式活动总结。首先,沈院长从各级各类教育政策和文件入手,强调了课程育人、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时代背景和使命担当。其次,沈院长认为,区域、学校和教师都应关注课改关键词,而“学科实践”作为新方案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应得到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沈院长认为,学科实践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点,是学习实践化、问题的驱动化和知识的情境化的过程。最后,沈院长介绍了拱墅区第三轮课改的主要行动,即以“区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实践研究”为载体,聚焦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述评、学科项目化、数字化教学、学校课程六大方面,持续深化课改。


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撬动育人方式转型。拱墅教育也将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课程与教学改革。拱墅区2023年“运河之声”课程教学节将持续一个月,聚焦学科实践、综合学习、课程建设、学业述评、数字化教学等重要议题,以主题论坛、圆桌对话、专题研讨、教学展示等形式,引领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课程育人新理念,从而助力拱墅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