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曾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强调如何丰富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对接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丝绸是“杭州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也曾叩开世界的大门,传播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的渔韵课程中“丝路文化”主题课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半山地域中的桑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桃源小学在传承与迭代的基础上拟开发S源课程之桑蚕文化(Silkworm Culture)项目,借助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拟建校园丝绸博物馆,以此丰富学生课程内容,融合美育教育,助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成长。

9月9日上午,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馆长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何珊云教授莅临桃源小学,对校园微型丝绸博物馆的场馆选址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主题为“弘扬非遗,传承文化”的丝博共建研讨推进会议。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副书记、副校长郭红梅,集团副校长、桃源小学执行校长吴丹娜,桃源小学副校长陶江明及卖小课程部团队成员热情接待。

吴校带领专家团队参观学校,并介绍了校园环境、场馆的选址。周旸馆长对学校的校园建设与设施风格表示赞叹。

随后,在行政楼四楼会议室,专家同校方开展研讨推进会议,会议由郭校主持。

吴校向专家团队具体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文化以及打造S源特色课程的初衷与愿景。学校在资源文化方面,将与博物馆紧密相连,积极探索凸显学校特色、拓宽学生实践平台的教育教学新样态。

周旸馆长大力支持构建有文化、有趣味、有意义、多元化的馆校合作教育体系,在传播丝绸文化和知识的同时,促进馆校交流,尽最大程度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何珊云教授从项目学习的设计与课程教育出发,为学校的课程开发提供专业性的见解与思路。

让非遗文化进校园,不仅要在物质方面加快推进课程引入,打造微型博物馆,更要实现资源与校园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样才能让非遗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