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读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回到家,兴冲冲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这次测验我考了98分!”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有考100分的吗?”在得知班里有三个学生考了100分后,妈妈很不满地对女儿说:“别人能考100分,你是怎么考的?还好意思这么高兴?”小女孩听了妈妈的话后慢慢地低下了头。

我之所以对这个案例感慨颇多,是因为有一次在我的课堂上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爸爸妈妈经常对你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快点写作业”“好好听课”“好好学习”等和学习有关的。有一位平时成绩较好、为人也很老实的小男孩站起来说:“我妈妈经常对我说,要仔细写作业,要考100分,不然考了99分会很丢人,别人会笑话你。”

在某些家长眼中,只有成为“最”优秀的人,才能称之为成功。就好比在奥运会中,只有拿了金牌才值得欢呼,得了银牌、铜牌都算失败。这类家长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你才考了第二,又不是第一,有什么好高兴的?”“人家×××比你分还高呢!”“考满分才有奖励。”

对这种“只有最好才是好”的想法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背后隐藏着家长的深层焦虑—一一你为什么不能更快点?更好点?更强点?更懂事点?更自律点?这种焦虑裹挟着家长,让他们不停地增加孩子的作业量,不断地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最终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累,家长越来越不满意。

解开这个恶性循环的钥匙就是一接纳孩子。人,生而不同。每个人的天赋和潜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擅长社交,人际关系很好;有的孩子擅长音乐,一首歌听几遍就可以唱出来;有的孩子有美术天分,画什么像什么…但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一个孩子,在社交、音乐、美术、运动等各方面全部有天分,各方面都好。有些家长却“妄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孩子一旦某方面没做好便横加指责,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干脆直接放弃,因为不管怎么做父母都不会满意。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现实中,父母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无法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将世俗的标准和他人的眼光凌驾于孩子的感受之上。

那节心理课上,当我听到那个男孩的回答时,我问他:“那你觉得考99分丢人吗?”他听到我的提问有点惊讶,我朝他点了点头,鼓励他说下去。他认真地想了想,鼓足勇气说:“不丢人!”说完便看着我,等着看我的反应。我看向全班学生,说:“每个同学的爸爸妈妈都希望你们能考1分,这说明他们对你们的期望很高,但事实是,不是每个同学每次都能考10分,考试的目的是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尽心尽力,在每一次的考试中有所收获,考多少分都不丢人。”我的话音一落地,教室里有那么两三秒钟的寂静,然后响起了一片掌声。高山固然有它的雄伟,小丘也有自己的秀丽;大海固然有它的浩瀚,溪流也有自己的婉约;将军固然骁勇,兵卒也善战。所以,无论孩子成为高山还是小丘,大海还是溪流,将军还是兵卒,都很好。

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欣赏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