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自于棋类游戏的思考

(一)活动前链接

关键事件:区域活动时,棋类游戏非常吸引小朋友。

幼儿兴趣:飞行棋、五子棋、围棋、数字棋等等。

原有经验:很多都会下棋,知道下棋有规则(种类很多);但从未自己制作过棋。

(二)整体思路设计

1.活动前思考

指南指向,主题目标,主题路径。

2. 活动中行走

发现问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3. 活动后回望

分析作品,幼儿收获,教师反思。

(三)链接指南部分

1. 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一起克服。

2. 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

3. 知道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能倾听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

4. 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

科学探究下的教育建议指出:

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鼓励幼儿动手自制玩具。

(四)关于活动的一些思考

形式:自由选择,俩俩合作

增加科学探究的比重和适当加入数学元素。

尝试感受和了解中国的棋文化。

(五)活动的路径设置

原有水平,起点/终点,棋盘形状/棋格,关卡/事件,自己设计棋盘,棋文化。

1. 从棋盘内容出发,包含了起点终点、棋盘棋格、关卡事件。

2. 这些内容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由易到难。

二、活动进行中

(一)集体教学:认识

起点终点:

通过看数字、脚印的方向、棋盘中箭头的方向、画红旗、画笑脸等等。

形状:

角形、正方形圆形、爱心型、长方形、半圆形等等。

内容:

有许多的内容,根据棋的种类进行区分。

装饰:

在棋盘外面,进行丰富和创作。

(二)初步解读

1. 不同水平的差别体现在棋格的大小均匀。

2. 棋格内容是否清晰和丰富。

3. 棋的行进路线是否清晰。起点终点有不同的方式(数字、箭头、笑脸、时光隧道)。

4. 兴趣很浓,有的迫不及待。一人画,另一人说;两个人一起画,边商量边画;一人主导,一人听。

(三)棋子如何选择

1. 两个人下棋,棋子颜色应该是不一样的。

2. 棋子大小由棋盘来决定。

(四)优缺点大搜集

不满意

1. 全是都是关卡,一直都不能走到终点。

2. 地雷、炸弹、僵尸太多了。

3. 碰到炸弹后,就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4. 棋盘格子太小了,都找不到刚刚大小的棋子。

5. 我们玩了好几次,每次都是我输。

满意

1. 我的棋盘关卡比较少,很快就能到达终点。

2. 哪怕掉进坑里了,也不会重新回到起点。

3. 我里面有个关卡叫做时光隧道,它可以很快到达终点。

4. 我们有很多前进的格子。

5. 里面有一个是喝两杯水,我可以连续玩3次骰子。

6. 棋盘里面前进的格子比较多,我最喜欢前进的格子。

7. 每次玩都是我赢,所以我很喜欢。

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也是有能力的评价者。

经过第一次游戏经验后,将棋盘进行二次调整。

(五)二次分析总结

1. 孩子们的作品棋格大小更加均匀和合适。

2. 棋格内容越来越丰富,棋盘形状越来越多样。

3. 男孩子的创作主题性明显——植物大战僵尸。

(六)三次调整

其他人看不懂我的棋盘怎么办?增加规则。

三、棋文化

(一)社会、语言活动:不同的棋背后的一些故事。

(二)辩论:观棋不语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正方:

1. 如果我赢了,就可以给我鼓掌。

2. 他们围着我,让我觉得很温暖。

3. 如果我忘记了,可以提醒我。

4. 让我觉得不孤单。

反方:

1. 我会有点紧张,害怕输掉。

2. 我听着听着会有点烦,有点吵。

3. 听着旁边的人说话,我都忘记了怎么下棋。

4. 他们有时候说的对,有时候说的不对。

四、收获

探索:发现棋与数字可以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合作:1. 合作是自主自由的。2. 有合作,有分工;3. 有矛盾,需协商。4. 有困难,共克服。

增加了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有了情感介入),情感是催化剂,促进儿童更深入的学习。

文化:1. 中国棋文化;2. 建立班级棋文化。

游戏: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只有帮助幼儿把学习转化为感受和意义,才能激发内部驱动力。

七、反思

1. 合作是自主选择的,无论是哪种能力的同伴合作,孩子们都能通过自主协商找出最适宜的合作模式。

2.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后退一步,更多是一个陪伴者和倾听者,自然也可以是玩棋中的参与者。明确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但又时刻给予情感支持,才能让孩子走向更高水平的自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