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助力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新理念,探索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12月26日下午,拱墅区2023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四年级)主题教研在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祥符校区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专家有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申宣成,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自文,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小学部主任、语文教研员王红霞。
双师课堂 别开生面
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王伟老师带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展示课《改编剧本 演绎经典》。这堂课主要有两个学习任务,一是编写剧本,二是演绎故事。王老师的设计独具匠心,大胆尝试“双师课堂”,联结戏剧、历史、音乐、信息科技、美术、劳动等学科知识,带领学生经历非凡的跨学科学习过程,整堂课别开生面,令人印象深刻。
上课伊始,王老师呈现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剧本与已学课文的不同之处。随后,邀请专业戏剧老师上场,从形体动作、语言动作两个方面系统介绍剧本。接着,王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借”“变”“添”三种方法,将《西门豹治邺》的重点情节改编成剧本。最后,在两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将课上编写的剧本精彩地演绎了出来。
主题分享 智慧碰撞
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施国斌老师以《融合中学习复述之法,任务下讲演历史故事》为题作微报告。基于跨学科学习,施老师以四年级第八单元为例,从多维解读说教材、依据学情说目标、立足本位说融合、层层推进说实施、指向素养说成效五个方面展开阐述。整个单元的设计与实施,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和活动中从课本走向社会生活。学生围绕任务,经历有探究、有体验、有反思、有互动、有成果、有评价的学习过程,并在多学科融合中,多元发展,综合表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从报告中,老师们也更加明确语文“跨学科学习”在注重学科融合的同时,应坚守本位,从语文出发,必须向语文跨回。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马跃齐老师以《寻印·长江》为题作微报告。马老师从主题活动的设计,学习推进的过程和活动开展的收获三方面,对这一极富学校特色的跨学科主题活动进行生动讲解。马老师的发言深入浅出,将主题探究过程的三个子任务“探源‘长江印’”“追寻‘长江精神’”“擦亮‘长江印’”清晰展现在老师们面前,向大家提供了一个以任务为导向,学生自主探究为动力,综合融汇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任务设计模型。
高位引领 醍醐灌顶
杭州师范大学的申宣成教授以《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价值与设计》为题,与在场老师进行深入交流。申教授首先介绍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两种内涵界定,展示了直观易懂的学习模型图。随后,以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例,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在介绍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策略时,申教授特别强调了主题选择和情境设置的重要性,并指导老师们该如何寻找跨学科的主题,如依据课标、基于教材、源于生活等。他指出,以一个学科为主干,其它学科为辅,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速成长。此外,申教授还结合历史、文学、地理、信息科技等资料,深入浅出地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专业指导,使老师们受益匪浅。
王红霞老师从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角度出发,提出了中肯的教学建议。她认为在实际教学和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依据,以统编教材为跨学科学习的主阵地,积极主动地从课标、教材中找寻跨学科学习的主题、载体,并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本质,借助真实的学习情境、逻辑关联紧密的任务群和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真正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专题、专业、专注、专心” ,这四个高度凝练的词语,是王自文老师为此次活动作的总结。他充分肯定了老师们的跨学科实践成果,并鼓励大家继续研究,不断前行。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心灵的碰撞,灵感的生发,即教研的意义所在。相信拱墅小语人在今后的跨学科学习实践中,定会涌现更多的精彩课堂,激起更多的智慧火花。
撰稿: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 鲁瑶
摄影: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 陈欣欣
审核: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