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教师面对防疫背景下新的工作方式和疫情未知走向,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焦虑是我们的大脑面对一个强有力刺激时,对未知的目标丧失了控制感。焦虑时,我们的精神和心灵就会出现不舒服、紧张、焦躁不安的失衡状态。适度焦虑有利于我们处理生活中的危机事件,过度焦虑则会使人出现过度紧张、恐慌、压力、焦虑和失眠等情形,进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在开学一周后,拱墅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展了对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网络调查。

二、调查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定被试人员焦虑的主观感受,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5个正向评分,5个反向评分。

三、调查群体

本次调查共有拱墅区34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

四、调查目的

1.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隔离和新冠肺炎背景下的疫情,打乱了教师往常的工作节奏,未知的工作方式容易给教师群体带来焦虑情绪。在线教学的工作方式以及开学大量防疫工作,也给不少教师带来了疲惫感。

2. 预防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师生每天在一起教学,情绪很容易互相影响,教师焦虑也可能进一步引发学生焦虑。教师的心理状况亟需得到关注。

3. 为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参考。本问卷目的在于了解中小学教师开学后心理状况,详细了解中小学教师焦虑的原因以及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生成调查报告供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参考,并把对有需要教师的心理援助纳入学校心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调查结果分析:

1.约有30%教师认为自己在相当多时间内比平时更容易紧张和着急,反应出疫情背景下复工复学确实给教师带来了一些焦虑情绪。

2.在被问及是否能自信从容应对焦虑时,教师平均分6.17分,提示有大约60%教师认为自己能够应付焦虑,剩余40%教师并不是非常自信,反映出学校层面有必要给教师提供一些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帮助教师识别、调节自己的情绪。

3.调查发现,在开学后一周中,共有60.34% 的教师因工作压力而感到焦虑,有36%的教师难以睡好、睡眠质量不高,反映出教师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明显下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亟需关注。

4.调查发现,仍有27%教师对复学后自己是否能够适应疫情下的工作方式感到担忧,有42.53%教师对复学后开展疫情防控下的工作模式感到担忧。这反映出部分教师并未完全适应疫情背景下的工作方式,学校尽量保持作息和工作时间的规律性,帮助教师逐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5.有80%参与调查的教师担忧网课效率不高,20% 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在线授课工作方式,可见对网课等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胜任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学校管理者应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预期,减缓教学效果方面的压力。

6.有90%参与调查的教师通常选择自己调节情绪,而不选择找家人、朋友帮助。反映出学校心理辅导站有必要向教师推荐专业的心理服务资源,并加强宣传、强调与外界建立联结的重要性。

六、应对焦虑建议

STEP 1 看见焦虑,认知焦虑

研究表明,适度焦虑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焦虑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型的曲线 , 即中等强度的焦虑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还有更详细的研究表明 , 学习效率与焦虑水平的曲线关系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而变化。焦虑具有一种 “ 发展性 ” 的功能 , 它可以使得个体对环境中存在的威胁性信息进行迅速的自动检查并给予优先注意。焦虑是否具有此种功能尚待验证,但有许多证据表明 , 威胁性信息确实能引起焦虑个体的注意。因此,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个体及时做出反应,有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所以很多时候,焦虑也常常给我们力量,让我们追求我们的“掌控感”,让我们回归到我们感受到安全的平衡状态。所以面对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有焦虑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

STEP 2 抱持焦虑情绪

试想一下如果明天你就要上一堂公开课,并且你还没有确定其中得很多细节,你会是什么情绪?可能会是焦躁不安的,可能会是恐惧的。我们可以给这些情绪打分,如果处于一个平和的状态,我们可能会打5分,当我们处于一个暴躁的状态,我们可能会打10分。当看见了我们内心的焦虑之后,我们就需要温和地抱持它、涵容它,不压抑、不排斥这种情绪,尽管它让我们感觉很不舒服。我们可以温和地邀请它和我们呆一会,带着不评判的态度观察它。实际上,如果我们抱持了焦虑,我们更容易回归到理性,而理性又会让我们发展出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

STEP 3 发展出应对焦虑的策略

1.调节认知,理性分析

识别自己焦虑的原因,这点很重要。例如这次的疫情,分析自己到底是因为担心学生学习效果而焦虑,还是对疫情带来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而感到焦虑。可以拿出一张纸写下来分析,了解自己为何焦虑,可以大大减轻我们应对焦虑的自信心。

2.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策略

日本学者长谷川在《行动转变性格》 一书中强调 , 只有切实可行的日常生活实践 , 才能帮助人摆脱重重心理困扰。研究表明 , 当人们面临的问题确实可以通过行动加以解决时 , 就可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策略 , 迅速采取行动消除问题。具体的措施如跟别人去倾诉自己的不安 , 与朋友或家人一起讨论自己的问题求助专业人士。然后,去做这些事用体育锻炼或放松训练等来缓解紧张。如果事情太多,不妨先分析一下事情的轻重缓急 , 断然将某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放下 , 立即动手去完成一件紧要而又不太困难的任务 , 以部分缓解紧张 , 为有次序地完成其他任务做准备。但是 , 以问题为中心的策略也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根本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或问题的解决超过了人们的控制范围时,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3.拥有你专属的自我关爱策略

有研究发现,自我关爱是焦虑和抑郁的天敌,是焦虑和抑郁的保护因素。一个自我关爱的人,患抑郁和焦虑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自我关爱行动会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增加每一天的幸福感。自我关爱措施可以是小的、廉价的、方便的行动等。

首先,它很简单。比如在紧张的一天中进行五分钟的冥想就可以了。

其次,它是可持续的。比如写日记是一种更可持续的创造性的解压方式。

第三,它是廉价的。如果跑步能帮你减压,那就太好了。但是你不必加入城里流行的健身房,如果这会给你带来经济负担。

最后,它是可复制的。音乐会或假期等美好的经历可能会让我们感觉良好,但你不能在糟糕的一天后飞到一个幻想中的世界。找一些你可以每天或定期做的事情,比如早起喝杯喜欢的茶或咖啡。

祝愿每位老师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我关爱方法,学会与焦虑和平相处。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激发我们向上克服困难的动力,希望我们内心的焦虑都可以做它应该做的事,走对的路,帮助我们安心工作,安心生活。

                      (撰文 陆 洋   编审 魏 旋)

参考文献

克里斯廷·内夫.《自我关怀的力量》[M]. 中信出版社,2017.

张松,张德山.焦虑的本质与矫正[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4):19-20.

盖乃诚. 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概述[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赵丽琴. 焦虑及其应对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