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转眼间过半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灾难,同时也是一场宏大的全民教育活动。6月22日,区教育研究院85期发现论坛上,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员张丹华老师为教育研究员们带来了专题讲座《疫情之下,我的思考》,从三个话题谈了谈自己的思考。

张老师首先用数据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根据数据比对,钟南山院士说的疫情可能在将来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是有可能的。所以,她思考道:2020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公共卫生事件,也属于重大社会应激事件,损害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师生、家长在内的大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疫情之下的举国封锁,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宅家做贡献的日子让我们体会到,其实生命中总有比中考、高考更为严峻的考试,为此,我们、我们的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紧接着,张老师首先和大家分享了第一个话题,即她2009年在泰国支教时所经历过的“疫情之下”。那一年,H1N1甲型流感在泰国大面积爆发。张老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照片谈了泰国教育给她的几点启发。第一,泰国在德育方面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其结果是通过学校教育,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泰国人的眼中,做一个好人,比做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更重要。善恶的标准如此简单而执着,这应该算是泰国教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泰国“名校”的评判标准和我们的升学率不同,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生存教育”是泰国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泰国中小学,每周有一节童子军活动,初高中的表现形式则是军训。在小学,专门有一门实用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电源插座、如何自我保护以及如何进行急救处理等生活常识。对泰国学生而言,学习是“寓教于乐”中的轻松与快乐,是“情景教学”中的生动与风趣,是在“生存教育”中的参与与创造。

张老师的第二个话题是在当下,疫情对于教育的影响与改变。疫情之下,如何读懂抗疫这本宏大的教科书?这一年,共同经历的疫情体验,是我们开展教育最好的时机与素材。这场疫情,给无数的人带来伤痛,也为教育带来必须面对的新挑战。非常态下的学校管理该如何应对?教学方式和教育功能如何转变?如何重构师生、家校等关系?疫情大考催生了各种关系的重构,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她从网课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做了具体的剖析。

她的第三个话题是对后疫情时代教育的思考。她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于人类而言,最根本的无非是四个字:“生存发展”。生存是前提,不能生存也就无所谓发展了。因此,对未来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内涵的思考中必须包含对这些挑战的应对。所以,疫情之下和疫情之后,我们不妨和高中生聊聊爱国主义、国家认同、公共参与,和初中生聊聊责任、法治与自由,和小学生聊聊生命教育。同样教育应该关注的,那就是要培养我们学生对于“常识”的尊重,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第二个问题是在线教学如何赋能传统教学。她对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做了分析,有三个方面:教与学行为的顺畅互通、学生学习状态的实时监控、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与反馈。于此,她谈到,教与学要进入新常态。未来已来,学校和老师应当去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地学习,让孩子有独立的思辨能力、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积极的行为改进。并且在疫情背景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最后,她呼吁大家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重新在“人”的问题上进入哲学式的思考。

论坛的结尾,余力书记对张老师的最美逆行表示了赞赏。信息技术教研员潘嘉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谈到了疫情期间信息技术中心所做的在线教育调查,指出了其中发现的问题和一些好的做法。如何更好地满足线上教学的需求是他们正在着力攻克的问题。并且,他指出,信息化下我们更加需要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