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增强教师文化底蕴,引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2022年1月20日下午,大关小学教育集团全体旭日教师在录播教室举办了“拾案·共读”读书沙龙活动。本次的旭日活动,还有幸邀请到集团20位集团骨干名师,他们是区运河名师,是区学科带头人,是省市教坛新秀,是全国、全省优质课一等奖的获得者。他们的到来,让正场读书沙龙活动更添精彩。

本学期,旭日教师们根据校本研修主题,围绕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培养做出来很多探索。在期初,每位旭日教师都拿到了一本关于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培养的书籍,并从书籍中获得了许多感悟。本次读书沙龙活动上,八位旭日教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郑震老师:让学生在阅读中把语文带走

学习语文需要回归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教学,并把作者的表达内化为自己表达的过程。真正的语文是能让学生带得走的语文。

具体操作中,首先,聚焦词语,在品词中学会表达。其次,巧妙引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表达。最后,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练笔中学会表达。

在“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引导学生真正阅读、交流与表达,读进文本、读进作者、读进生活,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学习带得走的语文,并真正爱上语文课堂。

樊琛老师:“读书贵有疑”

什么叫“指向表达”?“指向表达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指向表达的实施(怎么做)”?书中指向表达就是以提升表达能力为目标的行为活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怎样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

这本书从理论和操作上指出,指向表达需要整体感知,指向表达的受众是孩子,必须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以人为本,科学质疑,任务明确,量表设计。

茅敏老师: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张文质

接下来茅老师从教育现状和影响、原因背景、怎么做三个方面还谈了自己的体会。老师要戒除浮躁、急躁的心灵,静下心来仔细备课。只有教育者内心沉淀宁静下来,才能走进文本,读懂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这样的教学,不仅将知识传递给了学生,也会让学生享受课堂,成就慢的艺术的教育。

市教坛新秀、语文教研组长胡鸣芳老师针对三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她希望年轻老师们重视备课,重视公开课,有自己的思考,逐渐成长起来。

胡佳沁: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

“信任”可以说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概念。胡老师就信任,围绕三个方面谈了读本书的感想。儿童之间是否相互信任、儿童与教师之间是否相互信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否相互信任。

当老师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后,会更自信,也会将更多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于孩子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如果老师能和孩子共同参与一项活动,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以亲近的,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关怀,那么彼此间的信任感也会逐渐加强。

冯纬昇:不折不扣地接纳儿童的发言

宁静的课堂革命,那书名所说的教师的挑战究竟是什么,如何又是宁静的课堂革命?课堂的革命是一场细水长流没有硝烟的革命。

如何做到这样的改革?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鼓励。冯老师结合自身的课堂进行了反思。"教师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所有发言,不管是好与坏,用心接纳学生,润泽学生心灵,也润泽了课堂,用尊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卢蓓蕾:宁静的课堂“不宁静”

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卢老师从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了读书感受:小事情成就“大风景”;尊重把课堂变润泽;让学生在“倾听”中成长;尊重与信任促进和谐。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21世纪的学校里,不仅追求学习的“量”,而且追求学习的“质”,要求终身学习的主体的形成,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这是教师的责任。

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集团资深数学教师赵老师听后指出阅读的重要性,现在读的书可以浅显易懂,以后还要继续读书,都名师大家的书,读大家的理念,学习新的理念。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集团资深数学教师裴勇军老师补充道,书本题目指出的宁静对于学生来说要基于思考,倾听;对于教师来说要沉心静气投入备课中去。

洪楠婷:传倾听道,做倾听者

作者用五个篇章层层递进,从倾听的教育意蕴让我们去体会什么是认真倾听,到向名师大家学习倾听之道,然后阐释了作为教师如何去实际的做,再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最后融入社会的大背景。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学生倾听时,教师也有着莫大的责任和任务:不要冷漠对待学生的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倾听,不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偏心和偏听,不要设计频繁变化的活动,不要错过学生倾听的黄金时间,不要只是批评和讲大道理。当学生在倾听时,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耐心与引导能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与机会。

是否满足学生的被倾听需求,成为学生衡量老师,是否信任、尊重、喜爱教师的一种标准。倾听是教师爱的体现,有强大教育力的教师是能够将爱与听融合起来的教师,通过无微不至的倾听,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才能当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主动把教师纳入自己的“领地”,教师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自然而然有所提高,达到改变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目标。

毛欢欢: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思想的原点

从倾听教育的意蕴,名师的倾听之道,教师的倾听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大时代的倾听之维五个方面全面阐释了何谓倾听,师生如何倾听。

在倾听时,我们要学会用多种倾听方式:第一,学会转换角色。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将自己的角色从“教”者转为“听”者,才能有效捕捉、判断学生的话语和信息。第二,学会问题导向。教师需要带着问题在课堂现场中倾听。第三,学会提问质疑。在听课时,聚焦于其他教师的倾听状态,学习他们是如何倾听与回应学生的,在批判中学习他们的倾听方式。第四,学会捕捉提炼。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捕捉不同的观察、倾听和思考的视角,要提炼他们的表达方式。第五,学会反思重建。“反思”是把对他人的倾听过程,转化为倾听自我的过程,实现倾听他人与倾听自我的融会贯通,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劣势和优势。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成为一名善于倾听、会倾听的老师,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去实践,让倾听成为伴随自己一生的习惯。

市教坛新秀、集团资深教师王咏梅老师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了这部分分享,作为教师要淡泊名利,关注身边默默无闻不那么出挑的孩子和事物,最重要的是要感恩,感恩生活中的点滴,做一个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人。

最后邵珠利副校长借毛竹的故事勉励各位教师,毛竹前四年每年长3厘米,到第五年每6周就长15米。希望各位教师都能像毛竹一样厚积薄发,成为大关的未来!

本次读书分享会,充分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展示了老师们的读书成果,达到了交流共享、互促共进的预期目的。相信通过“拾案·共读”系列读书活动,阅读将会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学习自觉,有效助推集团教师专业成长。

撰稿:何燕

摄影:张学勤

审核: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