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时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瘦瘦的小身影:微笑时时挂在脸上,长长的睫毛遮不住眼中的光;见到老师,远远地就会站定,用标准的队礼问好;如果在用餐高峰期的学校餐厅看到她手持宣传标语,轻声提醒同学们文明用餐,那一点都不稀奇,作为大队委员的她,工作上和学习上都是如此地认真和一丝不苟。

这位阳光向上的小小少女,就是刚刚获得了杭州市美德少年——热心公益少年提名奖的章越可同学。

说到和公益结缘,还要从2014年那次金华莴苣滞销,杭城市民的帮农行动说起。那时章越可正在读小班,看到电视上播放莴苣滞销的新闻,小小的她指着欲哭无泪的菜农爷爷的镜头,对爸爸妈妈说:我们帮爷爷买一点莴苣吧,爷爷太可怜了!就在这个稚嫩嗓音的提议下,她的同学、家长和她一起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爱心莴苣团,自费采购130余斤莴苣,在幼儿园门口、社区里进行了爱心莴苣赠送。爱心虽小,汇流成海,为金华菜农爷爷出一份力,也为杭城的帮农行动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从那时起,公益的种子便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了根。

之后的日子里,公益从未越可的世界。数年来,她先后参加过滴水公益“彩虹盒子”义卖、浙报杨绫子特殊学校“圣诞圆梦”、爱在旅行箱、为患病同学义卖捐款、看望独居老人、组织策划并主持杭州市和睦老人公寓中秋慰问、“五水共治”垃圾分类问卷调查等多项公益活动。

而对她而言,到目前为止参加过最有挑战性却也收获颇丰的公益活动要数她远赴贵州黔东南地区的支教活动了。2017年的暑假,越可第一次走进偏远的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朗洞镇两福苗寨小学,作为小志愿者看望那里的留守小朋友们并进行为期3天的支教活动。从贵阳到两福,道路艰险,两福小学校舍位于村寨顶部,又常年遭受风吹雨打,年久失修,教学楼已变得十分破旧,窗户上没有玻璃,只有破旧的塑料纸,教室的地面凹凸不平,甚至裂开了一条大缝。全校只有3位老师陪伴着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这里的53个孩子。看到扎根大山,依然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们,看到这些和她同龄却无法拥有宽敞明亮教室、只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求学的同龄人们,越可被深深地触动了。

带着这样的触动和震撼,她把带去的学习用品分发给同学们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最为贫困的几户家庭,并对情况作了详细记录,以便给外界爱心人士结对提供详实的资料。在此过程中,越可与和该校一名二年级的女生姜富燕结成对子,每年定额资助她,并在六一儿童节、新学期开学、春节前给她寄去书籍、衣物和学习用品,不时的关心和问候,让她感受到来自大山外的关爱。

支教结束回到杭州,越可心里始终牵挂着当地的小朋友们。寒冷的凛冬,越可在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共募集了165件羽绒服以及棉鞋,及时寄送到两福小学同学们的手中,谱写了一曲“暖冬”里的故事;同时,积极动员身边的好朋友也一起加入到爱心支教的队伍里来,截止到目前,和两福小学贫困家庭同学爱心结对数已达5户,也有越来越多的关爱眼光和实际帮助汇集到两福小学;18年的暑假,越可邀请她的3个好朋友及家长们作为志愿者组成“爱心支教,一路黔行”支教团队,再次来到了两福小学,并带来了她所募集到的900余册图书,为两福小学的同学们建立了首个爱心微图书馆;她们还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为两福小学的小朋友准备了文体、学习用品以及科学实验器材……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这是最好的未来,我们用爱筑造完美现在。千万溪流汇聚成大海,每朵浪花一样澎湃!”这是越可最喜欢的一段歌词,她一直把公益当成一种习惯,身体力行,努力践行雷锋精神。

当被问到,会不会因为只得到提名奖而遗憾时,越可低头思索了片刻,然后扬起她充满阳光的小脸笑着回答:“不会啊,我喜欢做公益,喜欢帮助别人的感觉。能得奖对我来说是种激励,不过就算什么奖都没有,我也不会停下公益的脚步。现在,通过区里和市里一轮轮的角逐和宣传,有更多的人关注到黔东南的同学们,我已经很高兴了!”

“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才能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这句话一直被越可视作座右铭,小小的身躯里,有着大大的爱。希望在越可和更多爱心人士的呵护下,大山里的孩子们能够乘着希望的翅膀,追逐梦想。也愿这爱心能够传递下去,让更多弱势群体得到关注和温暖。

撰稿:张萌夏

审稿:戚红丹、金元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