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生素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提升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沈旭东特级工作室、张明臣运河特级工作室及余杭径山片组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团队开展了联合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首先是来自杭州十四附的陈娜老师和501班同学带来的研究课《时间在流逝》。陈老师开门见山,以“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计时的?”这一问题开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计时。通过阅读活动,了解古代的计时工作并发现这些计时工具的共性。然后聚集到主体研究活动:一炷香的时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围绕如何准确测量一炷香的时长是多少,展开设计、测试并进行交流研讨,发现其计时的原因。整个课堂主旨明确、任务清晰、节奏紧凑,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研究过程,学科素养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第二课是张明臣老师和505班同学的课堂教学。张老师在原教材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他基于课题,让学生感受时间在流逝,并引出时间流逝的特点。然后了解古代计时,并强调了古代计时工作可以计时的原因,即时间流逝是有规律的,计时工具能计时也是有规律的。同时,张老师将研究主题定为“香的燃烧速度是均匀的吗?”,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得出数据统计,依据统计进行分析,得到结论。整个教学活动设计逻辑清晰,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


课后,老师们围坐一起,进行了教学研讨。拱宸中学的杜鹃老师和大关中学的李雪玲老师以中学科学老师的视角对两节课进行评价。她们指出了两节课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非常有趣,学生的探究活动时间多,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学。同时指出,对于实验控制变量方面,中学教学更加关注,小学的课上要求低一些。来自余杭径山的俞潇枫老师指出,陈娜老师的课,过程规范清晰,围绕主要的“一炷香的时长”探究活动进行,是长时探究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在数据统计方面,运用图表方式,效果优。来自十四附的蒋欢老师,从学科实践和角度进行了评课。他认为张老师的课实验目标明确,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这样的实践更有效,获取的数据也更准确。同时,对张老师教学语言和组织、关注学生交流并提升生成性内容等细节进行了剖析,指出这些是青年老师尤其要学习的地方。



最后,沈特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他指出两位老师的教学处理是比较到位的,过程的组织扎实有效,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实验的细节处理,以及实验数据的呈现与分析,体现了学科特色。同时,他也指出,老师们要审视教材,大胆处理,敢于突破教材,设计适合、科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他就如何利用香这个材料 ,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进行说明,活动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的哪些素养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沈特高位的视角,创新的活动设计能力,让人惊叹。大家纷纷表示启发多多,收获满满。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研修共前行。在沈特的引领下,一群青年人正在茁壮成长。

摄影:徐丽娜

撰稿:邱玲玉

审核:张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