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杭州是一个梦,

父母与我在拥挤的车厢摇晃,

沿着蜿蜒的铁轨,

驶向远方。

而现在,故乡是一缕魂,

最念夕阳斜照古村的黄昏,

带着软暖的余温,

存续来春。

2020年末之际,康桥中学的蒲公英学子用最朴素而真诚的语言,书写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通过文字去感受他们的情思与牵挂。

初一一班 李琳薇

一列火车的记忆

“轰隆隆”,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幼小的我踏上了前往杭州的旅程。

我的家乡在内蒙。内蒙是个极其寒冷的地方,一到冬天,大地裹好了雪白的被子,人们也早早做好了抵御严寒的准备。清晨,街边小店吞吐出的白色烟雾笼罩着街道,充满人间的烟火气。形形色色的人们走在街上,呼出的热气是冬天最美的点缀。

小时候坐的是绿皮火车,一路摇啊摇,卧铺车厢那扇窄窗外不断变化的风景,就是我印象中祖国最初的样子。火车穿过内蒙茫茫的草原,一路向南,驶过燕赵大地,经过秦岭淮河,把所有的雪都留在了北方。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这么大。“轰!”火车呼了一口热气,烟雾萦绕在空中,看着身边的人们一个个下车休息,耐不住寂寞的我恳求母亲带我下去看看。这里比起家乡暖和许多。

到了杭州,我看到冬日的西湖竟然荡起水波,站在细雨中的断桥上望去,四周望去是依然碧绿的山。行人们在繁华的十字路口驻足,闪烁的霓虹灯光打在他们身上,忽明忽暗。我在这里上学、交友,我爱上了恬静温柔的江南。

后来,妈妈带我坐高铁回乡。第一次看到家乡破旧车火车站摇身变成现代化的高铁站时,我无比震惊。原来矮小的小吃店变成了连锁的商铺,狭小的站口变得宽敞,干净整洁的站台一字排开,高速飞驰的高铁飞速驶过。车站外建起了高楼,霓虹闪烁。家乡,在我离开的日子里快速地成长了。

而今年疫情趋于稳定后,南向的火车又到站了。向窗外望去,一片翠绿,柳枝已经抽出了枝丫,桃树已开出幼嫩的花朵,彩蝶正围绕着花冠翩翩起舞,花冠托起了春天的朝气,托起了生命的蓬勃。南方的春天总是来得早,生命的春天也终将到来。

内蒙到杭州,这列穿越华夏大地的列车还在继续前行。

初一二班 翟政达

回家的列车

这是一辆从杭州开往石家庄的列车,途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河北、五省,坐在这辆车上,望着窗外的山清水秀,听着车内动人的旋律,不禁有一种快感。

还得从八年前说起,因为父亲工作的需要,我们一家背井离乡来到了杭州这座繁荣而又陌生的城市。

每逢过年时节都会有一种念想,不错,那是对家的向往与思念。对于来杭州不久的我们,唯一的回家方式便是坐火车。听母亲说,当时凌晨一两点,便得火急火燎地赶去火车站抢票。火车站的人太多,太多了。整个火车站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光是排队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甚至要等到第二天。尽管是冬天,却总是挤到汗流浃背。火车趟数也少的可怜,多少人巴巴地只能等待一趟回家的车。母亲常常“幸运”地买到站票。可这一站就是二十二个小时。母亲一直抱着我,累了就在地上坐一坐,窗外的噪音直往耳膜里钻。那时连空调都没有,寒气打的人直哆嗦。饿了,母亲就给我啃几个馒头,填填肚子。明明眼皮子像挂了铅一般中却无法入睡。

可仅仅一个三年,火车就已经面目全非,从原本的一趟增加到了两趟,从原本的车站买取票变成网上售卖车站取。站二十二个小时的日子早已远去,不但有了卧铺,时间还缩短了整整三个小时。车内暖和的可以穿短袖。累了还可以躺在床上睡觉,饿了可以购买饭菜。母亲说,火车跟家一样舒服。

到了2019年,大数据时代的火车票可以刷脸进站。杭州到石家庄只需在高铁上坐六个小时,便能与家人团聚。车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车外青山绿水,阳光高照,让人心情舒畅愉悦。这一条高速列车朝着那金光撒下的地方驶去,承载了每位异地游子那份割舍不断的思念。

这一趟跨越五省的列车,从二十二到六,不仅是时间的缩短,更是祖国的强盛,辉映出了中国经济、网络水平的高速发展。我为身处在这么一个强大团结幸福的国家而自豪。

初一三班 王佳欣

少年·年少

乘着爱国的翅膀,坐着梦想的飞机,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我们无一不为之感到自豪,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空依然璀璨,乘百舸争流之势,续中华民族之魂。国之繁盛,盛世鼎力,这是我的国,我的家。

——题记

窗外雨声渐渐,淅淅沥沥捶打在窗子上,好似珍珠,微弱的光照与雨珠相交的地方显得格外耀眼。

“我就是不养话~!”京剧又开始了,我搬上板凳,坐在电视机前,我愣了神:

记得小时候每次小镇上都会表演京剧,总会有那么一群人拿着一张张小板凳过去围观,

好不热闹。

小孩的爷爷就是镇里有名的戏剧师,小孩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位和爷爷一样出名的京剧演员……

多年后,小孩成了镇上有名的戏剧师,却不是因为他表演得多好,而是这个年代鲜有人对京剧感兴趣了。

正月,小镇的戏台上又表始表演了,台上只有一个满面红妆的年轻人在扮演着各种角色。台下开始还是有那么几个观众的,不一会儿皆吐槽了几句,纷纷离开了。

年轻人并没有停下,面对仅剩的观众——我和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继续表演着,他的眼里星河荡漾,仿佛酝酿着万物苍生。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坐下。老人在哭,小孩也在哭。他想好了,这是他最后一次表演……

那个夏天的蝉鸣比哪一年都聒噪,窗外枝桠疯长,却挡不住烈阳。那天下午,我像往常

一样搬好板凳,他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了。

“你要走了?”

“嗯……”

“不回来了?”

“不回来了。”

“那天台下几乎没人,你为什么还要唱?”

“老祖宗立过规矩:“即使台下没人,也要把戏唱完……”

“那你为什么不唱了?”

他没再回答我,背过身去,不出声了,呆住了。他眯成一条缝的眼睛湿润了,一滴滴

晶莹剔透的泪珠划过他的脸,妆花了,他用手帕轻轻地擦去眼泪,从他的口袋中掉出一张

泛黄的照片,那是他和他爷爷在这戏台上拍的,那时他还小,人们也喜欢京剧……

这也不禁让我想起梅兰芳,他是人民艺术家,在当时很受欢迎。他视金钱如粪土,拒绝日本人的邀请,在国难时为国家捐钱。这种坚定,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

少年是被雨水冲刷后孕育出的花骨朵,在憧憬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少年的热血和青春的诗,刚刚才开始”。

初一六班 江悦

家乡的变迁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栏红芍药,山抽簪。雨馀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快来猜猜这儿是哪儿?妈妈兴冲冲举着手机问我。 我使劲盯着手机上的图片,绞尽脑汁,就是想不出来。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这儿就是我们老家的嬴山书院啊。

小的时候,我生活在我的老家。那儿依山临水,人们朴实敦厚,只是那会儿那儿还是比较贫困:泥泞的田径、又低又矮的房屋、摇摇欲坠的土墙……嬴山书院就是个很经典的例子。

听妈妈说,嬴山书院是在宋朝的时候建起来的。文学大家朱熹曾经在这里教过书。我曾经也去过嬴山书院的旧址,它真的很旧了,周围的土层会陷一块儿下去,导致经过嬴山书院的人们都会很懊恼的回家刷鞋子。二楼的梯子塌了,也没有人去扶它一把,我甚至都能听得见它深深地叹息。上山的石阶一边高一边低,都布满沥青,很容易摔跤;山下有一座“半亩方塘”,塘水早已干涸,池塘底堆满了枯落叶子,一派荒凉,丝毫没有当年朱熹在他的作品里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灵气。

可照片里的一草一木既是熟悉的,却又透着一股陌生——好几个景点立着儿童嬉戏的铜像,奶白色的石头铺在地上,两者相互衬着,显得格外俏皮可爱;再看嬴山书院内部,通往二楼的楼梯也修好了。里面还挂上了朱熹的像,整个内部焕然一新。

再说山下的“半亩方塘”,也放了儿童的嬉戏的铜像。池塘里的水涨起来了,添了几尾灵动的鲤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嬉戏,活灵活现。

虽说现在已经是将近严冬,可那儿却还是如春天一般春色盎然。

这里已经重新恢复了诗句里的活力。让我仿佛置身于二千多年前的宋朝文人雅客在这里吟诗作画、书生在这里认真聆听朱熹先生的教诲,孩童们快乐地嬉戏的画面之中……

待我细细看完这几张照片以后,妈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我们的老家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丽,都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做的贡献啊。 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国家!现在好好学习,以后好好报效祖国。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辛勤园丁,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你们这群花儿培养好了。”

我细细地品味这句话,明白了:我们要爱我们的国,因为她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太多太多。

当然,爱自己的祖国并不需要轰轰烈烈,要在平时的小事上尽一份力,这难道不也是爱自己的国吗?